牢記囑託 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五穀盈滿倉 “三農”興龍江

□本報記者 周靜

歲尾年初,我們總要回望。過去的一年,龍江“三農”交上了怎樣的一份答卷?

看糧倉,底盤更穩——全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首次突破1600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連續21年實現豐產豐收。

看發展,動力更足——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好於上年;農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一產固投保持三位數增長,處於全國領先。

看轉型,生態更美——積極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快發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生態農業,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

看鄉村,建設更強——持續實施鄉村耕耘者振興計劃,鄉村治理“積分制”“清單制”等創新做法亮點紛呈,自治、德治、法治有效結合,鄉村正在成爲農民的美好家園。

農業強,“壓艙石”更穩固更堅實

王春江和劉東昇都是嫩江市前進鎮東昇村農民,都種了一輩子地。可今年劉東昇卻有點兒小鬱悶:兩家地挨地壟挨壟,春天一起買的芸豆種,同時下籽兒,到秋了,王春江家一垧地比他家多打2000斤。

“那一垧地就多掙7000塊錢左右。”劉東昇百思不得其解,“我家比他家還多上了肥打了藥,咋就沒收過他家。”

其實,王春江的地裡,有點兒“小秘密”,“連續8年了,每年我都是秋天往地裡拋撒黑龍江沃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礦物有機肥,這地越來越‘塇乎’了,也不用上那麼多化肥,產量還高了。”

和王春江一樣用“秘密武器”改良土壤的還有東崗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黃鵬、玉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國以及長江鄉百富家庭農場的宮百富,他們或種大豆,或種玉米,整體上都能比別人增產10%。

“他們的增糧密碼就是‘微生物—有機質—礦物質’三元複合六位一體改良黑土地技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建明介紹,“土壤是岩石礦物在地表經風化成土作用形成的,三元複合技術中的礦物質技術就是向土壤補充活性微粒礦物質:一是因其表面積大、表面化學活性高,易被植物根酸溶解或易被微生物分解從而成爲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活性養分,進而全面促進土壤和農作物的中微量元素營養平衡;二是因其能與土壤腐殖質結合成土壤有機—無機複合膠體從而活化土壤的結構和化學性能,進而改善土壤的一系列基本功能。”

“科學有效運用‘三元複合六位一體’技術方法,提高了土壤pH值和有機質含量,增加了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提高了大豆產量和蛋白質含量。”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黑土保育創新團隊帶頭人張久明對實施這些技術的土地進行檢測後得出結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牽頭在黑河市愛輝區推出了“愛輝模式”——“我們團隊從2019年開始把各種碎片化的科研成果集成起來,進行精細播種、精量施肥、精確施藥、精準管理,目前看千畝示範區糧食增產能達到15%以上,大面積推廣中普遍增產10%以上。”

“2024年我院在全省30個實施地開展科技增糧工作,全力推動新優品種、技術、裝備等集成組裝應用,構建不同地區糧食作物產量提升模式,輻射帶動全省實現糧食產量提升。”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推廣處處長馬冬君說。

良田固基、良種發力、良技配套、良機提效、良制賦能……2024年全省大面積單產提高2.7%,帶動全省增產42億斤。每一次我省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其背後都有着一系列的新變革、新方法、新措施。正是這些創新落地實踐,使得這片黑土地上的“潛力”不斷被激發出來,讓“中國飯碗”裝滿了更多“龍江糧”!

農村興,家園更宜居更美好

隆冬時節,沿着平坦整潔的村道走進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滿族鄉小烏斯力村,一排排滿族民居錯落有致,牆上的彩繪述說着這座邊境漁村的故事。而在距此16公里外的璦琿鎮外四道溝村,則又別有風情:一幢幢色彩鮮明的木刻楞民居,一排排整齊的木質柵欄,一個個俄羅斯套娃立在門前,皚皚白雪中猶顯俏皮可愛。

外四道溝村和小烏斯力村濃厚的民族風情和整潔的鄉村風貌,得益於愛輝區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龍江民居建設作爲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先後打造了13個區級龍江民居示範村。這不僅讓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還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飯”。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瞭解到,2024年我省深入實施“百村精品、千村示範、萬村創建”行動,累計建設龍江民居省級試點村102個,16個縣(市)被評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高昂的歌聲從寧安市渤海鎮江西電站會議室飄出,讓寧靜的“貓冬”生活頓時熱鬧起來。渤海鎮上官地村和樑家村的村民,在這裡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培訓:農文旅融合、定製農業、電商運營、寧古塔文化、旅遊英語日常對話、心理科普講座……

“2024年全省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累計培育各類高素質農民超22萬人次,切實提升農民素養,爲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省農業農村廳社會事業處處長關貴林介紹,培訓主要聚焦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人才需求,以糧油穩產保供爲主線,創新雲上課堂、集中課堂、田間課堂並重的培訓形式。他們還創新開展了“大地流彩——黑龍江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農業文化旅遊三產融合,舉辦了4000餘場次精品鄉村文化活動。在推進鄉村治理上,創新推出很多有效方式,寶清縣能人治村、甘南縣社會化服務等創新做法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美麗鄉村更宜居,青山綠水寄鄉愁。一個個乾淨整潔、風光宜人的村莊,正成爲我省廣大農民的幸福家園,也爲美麗龍江增添了新的風景。

農民富,日子更紅火更幸福

“我們合作社有136名農民入社,共種了2.8萬畝刺五加,2024年平均每個成員收入在18萬元左右,還帶動了周邊兩個鄉鎮上千人務工。”勃利縣海林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才介紹,種植刺五加經濟效益非常可觀,一般第二年利潤就能實現每畝1630元,第三年能達到每畝12180元,第四年可採葉採果,利潤達到每畝26040元,以後還能逐年遞增。

“2024年全省刺五加面積達到182萬畝,創歷史新高。”省農業農村廳中藥材發展處(經濟作物處)處長修國輝說,我省具有做強做大刺五加產業的先決條件和產業基礎,今年全省兩會提出,要建成全國最大刺五加生產、加工、銷售基地。

除了刺五加,芍藥也是致富花。大興安嶺澤康琳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偉介紹,他們合作社種植赤芍3500畝,每畝產值可達3萬元,帶動周圍30多農戶增收。蘭西縣康榮鎮榮興村利用村屯內道邊隙地種芍藥,既美化了村屯環境,又帶來了經濟效益。村黨支部書記魏慶東粗略地算了一下,全村道邊種滿種嚴能有13畝地,一年下來,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據瞭解,我省通過中藥材、蔬菜、食用菌、瓜果、小菜園及漁業等多元發展,穩住農民持續增收的“基本盤”。另一方面,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及農產品加工等企業發展,吸納農民就業,增加用工需求,增加工資性收入。

東寧市老黑山鎮和光村宋忠華一家,主要靠食用菌增收。“我做了30萬袋地栽木耳,一年純收入約26萬元。閒下來再上山撿松茸,還能收入3.5萬元。家裡還有30畝地,一年也能收入2萬元。”

“我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9年領跑全省,主要得益於菌、藥、果、菜的有力支撐。”東寧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其中,僅種植黑木耳一項就人均增收近2萬元。2024年農戶畝均增產糧食超10%,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

錢袋子越來越鼓,廣大農民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也越來越強。

猗猗嘉禾,今盈我倉,糧豐農穩,盛世安康。在這個“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爲”的時代,“二十一連豐”的黑龍江胸懷“國之大者”,保持先行之姿,邁向農業強省的步履堅定且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