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追微短劇:多些反思,少些偏見

《閃婚老伴是豪門》《閃婚五十歲》……最近一段時間,中老年題材微短劇作品火爆,多部作品播放量過億次。一些精品微短劇不僅讓老年觀衆上頭,還成功吸引了老年觀衆的付費,老年羣體成了微短劇的主流付費羣體之一。這也引發了關於老年人沉迷微短劇,甚至微短劇“收割”老年人的擔憂。

微短劇爲什麼能夠讓人上頭,很快就成爲一種風行全網的文化產品?一方面是網絡的普及、短視頻平臺等的發展,爲微短劇的傳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微短劇短小精悍,緊湊的劇情和強烈的情感衝突,能夠迅速抓住觀衆的注意力。其中的 “爽點”,如主角的逆襲、正義的伸張、美好的結局等,能夠讓人在觀看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對於老年羣體來說,一些微短劇精準捕捉到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很多微短劇本身就是爲老年人量身定製的。比如,番茄推出的《因愛故生憂》《大山裡開出花》《當歸》等,多與“子女”“親情”有關,很容易引發老年觀衆共情。這些爲老年人量身定製的微短劇,不僅讓老年人找到了打發時間、排遣寂寞的方式,也讓老年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得到了情感的慰藉。

擁有大量閒暇時光的老年人,非常渴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文化產品市場面向老年人羣體的文化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線下文化產品市場以“娃主題”和“她主題”爲主,影視作品更多是青春題材、少兒題材,反映老年人生活、傳播老年人聲音,能夠滿足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影視作品少之又少。正是因爲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供需缺口巨大,微短劇才能迅速在老年羣體中走紅。當我們嘲笑“老年人表情包”,嘲諷或者擔憂老年人沉迷微短劇時,更應該反思的或許是,我們有沒有正視並努力去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再者,老年人沉迷微短劇或者“被收割”,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一方面,很多面向老年羣體的微短劇,更準確地說是以中老年人,也即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爲受衆主體。有媒體梳理髮現,近期大熱的中老年微短劇名稱發現,多個微短劇均以“五十歲”作爲男女主角的年齡標準,或以此爲題展開演繹,如《閃婚五十歲》《五十歲保姆嫁豪門》。另外有報告顯示,2024年微短劇市場中,60歲以上用戶僅佔到12.1%。

另一方面,中老年人羣體有着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智慧、對自己的喜好有着清晰的認知。討論他們沉迷微短劇或者“被收割”,這種話題體系與討論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相似,潛意識裡是把他們當作心智不成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的未成年人,顯然帶有誤解和偏見。

再者,當下的中老年人羣體並不是缺乏網絡素養的羣體,他們雖然是互聯網移民,但是並不是剛接觸網絡。要知道,“70後”最大的已經55歲了,最大的“80後”已經45歲了。今天的中老年羣體,與20年前的中老年人不是一個羣體,其網絡素養遠高於互聯網剛興起時的中老年人。我們討論“老年人”,切忌刻舟求劍。

可以說,老年人爲愛好買單,不僅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積極追求,也是他們保持活力和幸福感的重要方式。這一權利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社會和家庭不應以年齡爲由進行無端干涉。而且,合理的定價並不會讓老年人在消費短劇時感到過大的經濟壓力,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經濟狀況,選擇觀看不同類型的短劇。此外,還有不少免費的微短劇可以供觀衆選擇。科學合理的付費機制,有利於讓更多創作者在生產優質內容中獲得更好的收益,從而形成健康良性的創作生態。

關鍵不是老年人在微短劇上花了多少時間、多少錢,而是這種時間、金錢投入是否值得。當下,一些微短劇價值觀扭曲、劇情狗血、製作粗劣,這樣的微短劇就不值得投入。而主題積極又製作精良的微短劇,能夠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甚至給予老年人啓發和鼓舞、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這種投入就是值得的。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規範和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推動生產出更多優質的微短劇,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王凌)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