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震驚了,中國人將大模型應用玩出了花?

雖然2024年被稱爲“大模型應用元年”,但是在全球範圍內大模型應用似乎仍然很遙遠。

在中國就不一樣了,就像德國人永遠想不到中國人拿啤酒炒菜、美國人永遠想不到中國人拿他們搞不定的超導材料做煙花爆竹一樣,你永遠想象不到,依仗中國人的智慧,他們會把大模型用在什麼地方。

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曾經有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叫做“作者已死”。他的意思是,作品在完成之際,作者就已經死亡,剩下的解讀、發揮工作,就是讀者的權利了。這句話放在大模型應用領域再合適不過。

近日,日本某電視臺播放了一個紀錄片,是關於中國大興東方時尚駕校的採訪紀實。這個紀錄片不是感嘆這個駕校規模有多大,而是被整個駕校應用大模型教學震驚了。

日本紀錄片記者發現,在駕校的理論課堂中,所有的學員都在使用VR眼鏡,並接受AI大模型的指導學習,而用真車教學過去常常需要一輛車配一名教練,並且學員需要輪流上車學習,但是在虛擬教室裡這些流程完全被顛覆了,學員在相同的時間內練習時長是原先的2倍以上,而且這樣的虛擬教室在北京有20多處,有的甚至就在街道邊上,駕校學員下班或放學後就能在公司、家門口學習。

日本紀錄片記者還發現,學員結束模擬器訓練後便開始進行真實道路教學,實際上真車教學也是由AI大模型指導的,譬如指導初學者倒車入庫時,通過影音的形式隨着每個動作解說訣竅或要點,AI大模型會根據學員的駕駛動作判斷熟練度並作出針對性的指導,一旦熟練就減少提示或介入次數等,按照學員水平的變化調整教學方式。並且AI大模型還會預測車輛的行進路線,察覺存在危險時就會剎住車子防止事故發生,經過數十萬人的教學後AI變得越來越聰明。

據學校管理層介紹,引進AI大模型的最大目的是提升教學質量,真人教學的情況下教練的能力難免會參差不齊,最關鍵的是AI大模型比真教練態度還要好,永遠不會出現因爲學員學習能力差而發火的情況。原先該駕校駕考的平均通過率約70%,目前已經突破85%。更爲關鍵的是,該駕校員工數量最多時有4000多名將近5000名,如今是2000餘人已削減過半,生產效率卻提高了50%左右。

日本記者在採訪結束後,十分感嘆地說了一句:“難道這就是未來嗎?”

中國人的吃和歷史學怎少得了大模型?

有研究機構指出,中國是AI大模型應用落地的最好土壤,而中國人也確實將AI大模型玩出了花,上文所述的駕校應用場景只是滄海一粟。

中國將大模型不僅應用在科技、金融、醫療等熱門領域,還逐漸滲透至一些看似“冷門”的行業,展現出其強大的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價值。

美食已經成爲對外國人144小時免籤政策以來中國最大的標籤之一,愛吃的中國人在飲食領域怎會放過AI大模型?中國人早就延伸出了“舌尖上的AI”這一應用路徑。

目前,被AI大模型加持的中國的飲食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從智能烹飪到個性化營養推薦,從食材追溯到食品安全監控,大模型正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智能決策機制,重塑着飲食的方方面面。

此外,從智能點餐、個性化菜單設計,到後廚的自動化管理,大模型正逐步減少人工依賴,提高運營效率。同時,通過分析顧客反饋和消費習慣,餐廳能夠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優化庫存管理,減少浪費。

比如“食神”這款專注於烹飪的AI大模型,由國內某知名家電品牌研發並推出,它結合了企業45年的烹飪經驗和海量的行業數據,旨在爲用戶提供個性化烹飪解決方案。無論是家常小炒還是精緻宴席,只需簡單描述或上傳菜品照片,“食神”便能迅速解析食材、口味偏好及烹飪技巧,生成詳盡的步驟指導。不僅如此,它還能根據用戶的健康狀況調整食譜,確保每一道菜都既美味又營養。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一些餐飲大模型技術爲食材的全程追溯提供了可能。通過整合供應鏈數據、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實時監控信息,大模型能夠追蹤每一份食材從農田到餐桌的旅程,確保其來源可靠、品質可控。一旦發現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系統能迅速定位源頭,採取措施,有效防止問題食品流入市場,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營養需求都不盡相同。針對這一需求,一些餐飲大模型開發了個性化的營養推薦系統。用戶只需輸入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體重、運動量等,系統就能定製出符合個人健康目標的飲食計劃。無論是增肌減脂,還是疾病預防,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膳食方案。此外,大模型還能根據季節變化和節日習俗,推薦時令食材,讓飲食變得既有營養又富有文化氣息。

餐飲大模型不僅僅侷限於烹飪技巧和營養分析,它還能成爲飲食文化的傳播者和創新者。通過對歷史文獻、民間傳說乃至社交媒體趨勢的深度學習,大模型能夠挖掘出傳統美食背後的故事,甚至創造新穎的菜式組合。

老外永遠也想不到,擁有5000年曆史的中國人,早就將AI大模型應用在考古學上。

據媒體報道,考古學一直是一門傳統學科,需要依賴大量人工和歷史文獻的學科,但是在AI大模型的助力下,在中國的這個領域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大模型的應用爲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便利。通過構建基於大模型的智能分析系統,考古學家可以高效處理海量的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資料,實現數據的快速分類、檢索和關聯分析。

例如,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大模型可以自動識別和解析古代文獻中的關鍵信息,輔助學者進行年代判定、文化特徵分析等複雜工作。同時,結合計算機視覺技術,大模型還能對遺址中的文物進行三維重建和虛擬復原,爲考古研究提供直觀、準確的視覺支持。這些應用不僅提高了考古研究的效率和準確性,還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認知。

此外,中國的古籍文獻浩如煙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然而,因爲歲月侵蝕、保存條件不佳等因素使得大量珍貴古籍面臨損壞的風險。近年來,中國的大模型技術被引入到了古籍修復與數字化工作中。通過深度學習,大模型能夠精準識別古籍上的文字,即使是在模糊、殘缺的頁面上也能恢復其原始內容。此外,大模型還能輔助進行古籍的分類、註釋,爲學術研究提供便捷的資料檢索服務,極大地提升了古籍保護與利用的效率。

再譬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因其形式多樣且難以量化,保護與傳承面臨着諸多挑戰。中國的大模型技術在這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在傳統音樂、戲曲的保護中,大模型通過對大量音頻數據的學習,能夠模擬出特定流派或藝術家的演唱風格,不僅幫助記錄和保存了這些獨特的藝術形式,還能夠根據用戶需求生成新的作品,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發展。

中國人將大模型玩出了花

在中國科技成果日新月異的今天,AI大模型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法律領域同樣是一個傳統而複雜的行業,其專業性強、信息量大、流程繁瑣的特點使得智能化轉型尤爲必要。近期,北京大學發佈的ChatLaw中文法律大模型,爲這一冷門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ChatLaw不僅支持讀取文件和錄音,還能自動抽取並梳理關鍵信息,生成導圖或圖表進行可視化分析,大大減輕了律師和法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同時,該模型還具備專業法律文書寫作、建議與援助推薦等功能,爲公衆提供了普惠、便捷的法律服務。ChatLaw的出現,被形象地稱爲“可以隨身攜帶的羅翔老師”,展現了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務領域的巨大潛力。

此外,公關媒介領域也被AI大模型滲入。比如北京領訊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的輿情監測大模型——觀輿衛士,就可以完美取代企業中公關媒介的崗位,能夠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十分精準的監測到對企業不利的負面信息,還能對信息作出評級和警示,並出具該負面信息的細化監測報告,這對一些上市公司來說,簡直是得到了輿情專家的指導。

商業調查作爲市場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企業決策和戰略規劃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商業調查方法往往耗時耗力,且難以全面覆蓋所有信息。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天眼查與華爲雲聯合推出了業界首個基於“可信數據+可信算法”的商查大模型“天眼妹”。

“天眼妹”不僅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還能根據用戶需求進行智能分析,提供精準的商業洞察和風險評估。通過整合海量商業數據資源,該模型能夠自動生成詳盡的企業報告、行業分析和競爭態勢圖,爲企業決策者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天眼妹”還具備智能問答功能,能夠實時解答用戶關於企業的各類問題,進一步提升了商業調查的效率和準確性。

在資本市場,重要的投資輔導材料行業研報和公司研報,之前被各大券商和投研機構牢牢把控,如果要獲得這些研報,是無法繞開這些機構的,但是隨着AI大模型的出現,這一信息繭房也被打破了,由金融信息服務機構BT財經推出的“研報魔方”大模型,正是根據這一市場痛點而推出,任何人和任何企業都可以自己設定目標企業、目標行業,並制定詳細要求丟給“研報魔方”,“研報魔方”會非常迅速的寫出一份研報,數據準確率高達99.99%。

在醫療領域,大模型的應用同樣不容忽視。勃林格殷格翰與柯基數據合作推出的勃小智RAG醫學資料檢索增強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案例利用大模型和知識圖譜的能力,爲醫藥代表提供了智能化的醫學問答服務。通過這一服務,醫藥代表可以迅速獲取準確的醫學信息和平臺類問題的答案,大大提高了醫學內容生產的自動化水平。

同時,該方案還解決了醫學問詢過程中的時效性和合規性問題,提高了學術推廣的效率。這對於醫藥行業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因爲它不僅降低了醫藥代表的工作難度和成本,還提升了整個行業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

中國大模型在應用上已經全面開花,無論是駕校、還是餐飲乃至考古學,法律服務的智能化升級、商業調查的智能化輔助還是醫學資料檢索的智能化增強,都充分展示了中國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強大潛力和廣泛應用。

未來,隨着更多資源的投入和技術創新的推進,中國大模型將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和應用邊界,以更加智能、便捷的方式服務於各行各業。屆時,可能真的如那名日本記者所說的:未來就在中國。

作 者 |T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