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清綾羅綢緞?1分鐘科普,換來4000字來憤怒 | 離譜織物吐槽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其實之前寫《》的主要原因是想鋪墊一下這個系列,真正讓我覺得這可以搞成一個吐槽系列正是因爲這個視頻。

1

綾:被當成粉皮的低價貨?

這篇完全按照視頻裡的句子來,因爲我真的很久沒看到每一句都是槽點,且離譜到令人發笑的“科普視頻”了!

原視頻截圖

開頭就是暴擊啊!

作者沒發現自己的文案和配圖就已經互相矛盾了啊?就配着的兩張圖,哪張是“斜着織”的?

綾一般被認爲是斜紋地組織,這是作者提出“斜着織”的原因,但實際上綾是有平紋地的,這個《》裡剛說過。但作者把斜紋組織直接理解爲斜着織,這個視頻就已經奠定了作者織物文盲的基礎。

實際上只要是機織物經緯線都是相互垂直的(非得跟我槓有時候無法行程嚴謹的90°我也沒辦法),被稱作“斜”紋是經緯相交後呈現了傾斜的布紋。這就好比,我們堆硬幣,每一塊硬幣都和前一塊相差一點,硬幣就能堆出傾斜的效果,但硬幣本身還是平放的。

(斜紋棉布,圖/網絡)

(不同方向的斜紋[經緯線異色便於辨認],圖/csdn.net)

但不懂綾就不懂吧,作者還給“綾”潑髒水。這“綾”但凡會上網,看了這個點贊量也得投訴作者搞織物網暴!

原視頻截圖

作者到底是哪裡看來的資料,竟然能得出綾“製作原始”“檔次較低”“價值最低”這種結論?從有“綾”這個名稱開始,人家都沒受過這麼大的侮辱!

看看書上說的,“綾,東齊謂布帛之細者曰綾。”“綾,文緡。綾紋,夫增帛之有文(紋)者多矣,而必以綾紋釋文(紋)……則以綃帛之中,惟綾爲最多文也。”哪句話像是說它“價值最低”的樣子?綾一直都算是高級絲織物!而且,咱也不知道,啥時候絲織物都開始搞“絲競”了。綾羅綢緞本來都是對高級絲織品的統稱,怎麼作者啥也不懂還得在這裡排個榜呢?

這是不是除了分貴的賤的,還有拿“三尺白綾”玩梗,就編不出別的花樣了?而且作者邏輯堪憂,“三尺白綾”的梗源自於楊貴妃的戲曲故事,作者自己都說“適合宮廷上吊”又怎麼能得出價值高低方面的結論呢?

作者似乎有一個異於常人的資料庫,比如他的這句“薄如蟬翼,明若窗綾”說的是汝州粉皮,它卻拿來佐證綾的價值。

(汝州粉皮介紹)

明代《裝潢志》裡的確提到了一種“糊窗綾”,但說的也是在裝裱書畫所用“綾”中“糊窗綾”都是一種比較次等的選擇。這裡就涉及到一個生活常識問題,一樣是“綾”,也分不同的產品等級啊。

而且,絲織物“輕薄”也不等於它價值低。這不是菜市場講價,絲織物“輕薄”反而會成爲它高價的理由,主要看造成“輕薄”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實現“輕薄”所需要耗費的技術和人工。

2

羅:不及格的小學語文?

下一個倒黴蛋就是“羅”了,沒錯又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依然是作者文案和配圖互相矛盾。

原視頻截圖

請問,有什麼機織物是經線沒有絞纏在緯線上的?經線和緯線要是脫離了,還怎麼織成一塊布啊?作者真乃神人也!

(平紋織物經緯線交織示意圖)

“紗羅織物”又名“絞經織物”,是因爲經線沒有像一般織物那樣平行。而且,看起來是至少兩組經線通過緯線相絞,實際上一般是一組絞經、一組地經,“運動”的是那一組絞經。

(紗羅組織中的“絞經”和“地經”)

接下來,類似“三尺白綾”的戲碼又出現了,這次往下三路走。我很好奇,是不是隻要和織物服飾相關的科普,就一定要擦邊,無非就是多擦少擦的區別。

原視頻截圖

可惜,這上面幾乎每一句作者都沒有提供依據或出處,每一句都有很大的漏洞。套用作者前面的邏輯,有“三尺白綾”這個詞就說明綾適合上吊,那適合做貴族褲子的應該是“紈”啊,因爲有“紈袴子弟”這個詞(不過作者可能沒意識到“紈”也是一種織物名)。“羅裙”在詩詞中常見,但之前《》裡已經聊到過,古人不單穿裙子或褲衩,所以作者想要的那種“若隱若現”就別想了。

此外,羅雖然在如今的商業面料中不多見,但從出土發現得很早,並且幾乎貫穿中國古代歷史。馬王堆漢墓時期的羅已經是四經絞羅了,而我國發現的絞經織物(或印痕)最早甚至可以推到商代。

(馬王堆出土的綺羅)

最後這句“唯獨它(羅)的名字不帶絞絲旁”已經能幫作者將織物文盲中的“織物”部分去掉了。

原視頻截圖

“羅”是繁體“羅”的俗字,元代《俗字譜》中已經出現,民國時期被定爲“羅”的簡化字。所以,羅是帶“糹/糹”部的。比作者這段發言更迷惑的是粉絲評論,有一種雖然大字不識一筐但格外理直氣壯的感覺。

作者不僅錯誤地認識了“羅”字,還錯誤地認識了“絞絲旁”。因爲“絞絲旁”跟絞經織物沒有關係,絞絲旁來自於象形字“糸”,“細絲也,象束絲之形”。

(“糸”的甲骨文)

用“絞絲”作爲偏旁名稱的原因可能是,傳統生絲的卷裝形態就叫“絞絲”,且就和這個字形很像。雖然如今是不常見了,但對於以前的人來說還是很熟悉的。

(通草畫)

(圖/《紡織品標準應用》)

如果作者願意去百度,百度百科的“絞絲”甚至還配了一張很形象的照片。

(百度百科圖片)

現在也有一些文章指出,“糸”字所指的不是蠶絲,而是指加捻合股的紗線或繩。但不論是哪一種,顯然都不是指織物,很顯然作者在忘記小學語文的前提下把“絞絲”和“絞經”自作聰明地混爲一談。

3

綢:天下就你不識我

當我看到“綾”“羅”都這麼離譜的時候,想着也就四個,後面兩個應該能改善一下……然後,“綢”就給了我暴擊!

其實看得資料多了,大概看一下這些科普視頻就知道用的可能是哪類參考資料,是書裡的還是百度裡的,又或者雜糅別的視頻的。但這位實在是超出我的認知了,我懷疑作者要麼是聽了什麼牆根,要麼是玩的什麼傳話遊戲,又或者顯示器壞點很多,否則無法解釋作者是如何做到帶上了一些有關聯的關鍵詞但又全是東拉西扯的錯誤,現在數據損壞這麼嚴重的嗎?

依然是一句一槽,三句N槽的文案配方:

原視頻截圖

上面這四句可以至少寫四千字吐槽,但篇幅原因就簡單歸納一下:

1,以“綢”爲名的,有平紋,也有斜紋,還有更復雜的分法;

2,“綾羅綢緞”都可以用“絲滑親膚”形容,理論上來說,緞的浮長會更長一些,會更具有光滑的視覺和觸感,“綢”則相對緊緻細密;

3,“綾羅綢緞”都適合做貴族衣衫,這個作者一直試圖把這四個分成適合製作不同部位的面料的邏輯很神奇;

4,“綢”在早期寫作“紬”,原來指的是區別於長絲的綿紡織成的平紋織物,而長絲所得的平紋一般可統稱爲“絹”。到了明清時期詞意有所改變,常用來指是平紋或斜紋的暗花織物,而這類織物早期可稱作“綺”或“綾”。也就說,不論是哪一種“綢/紬”的概念,都無法等同於“絹”。

(古代平紋織物分類,製圖參考/《中國絲綢藝術史》)

接下來,更離譜的概念出現了:

原視頻截圖

作者的邏輯是:絹→(起褶皺)→皺子→(加絞絲旁)→綢子……且不說“絹”和綢的關係前面已經談過了,只說這個推導邏輯,別的絲織物不叫“綢”難道是因爲不“容易起褶子”嗎?

實在是沒聽過有啥面料叫“皺子”,但聯繫上下文懷疑作者是混淆了“縐”。“縐”是平紋織物,只不過使用加捻紗線,所以織成效果在布面上會有一些顆粒狀的起伏。“縐”類織物在明清時期也常被稱作“縐綢”,算是進入了擴大詞意後的“綢”類家族。但“縐綢”不等於“綢”,這個詞的重點更在於縐,往下分類也習慣性稱“X縐”而非“X綢”。

(喬其紗,縐類織物)

正是因爲晚期“綢”的詞意擴大,所以“絲綢”才成爲如今常見的對於絲織物的統稱。在此之前,絲綢的統稱還使用過“帛”“絹”等。但對於一些更爲高級的絲織物,人們提到的時候還是會使用它們原本的名字,比如“錦”類織物。

原視頻截圖

晚期被稱作“綢”的織物裡,至少包括了平紋素織物、縐類織物、平紋暗花織物、斜紋暗花織物等。

4

緞:我的反面見不得人?

緞的部分,相對槽點少一點,真的是相對整個視頻而言,但依然充滿了許多神奇的“想當然”結論。

原視頻截圖

且不說這段話毫無邏輯性可言,爲啥“反光效果好”“反面沒光澤”的緞適合做“貴族外套”和“被面”這兩個八竿子打不着的東西。反正,這個作者毛病就跟一些言情小說要給每一個出場人物配CP且要求“雙潔”一樣,這“綾羅綢緞”在他筆下就肯定得有一個適合的用途,彼此還不能交叉重疊。

但這句“反正反面不接觸皮膚就行”實在讓人看不懂,就算不做外套也可以不接觸皮膚啊,作者難道不知道衣服有襯裡嗎?就算是“被面”,作者要麼再想想人家爲啥叫被“面”呢,不也是因爲“面”和“裡”是可以分開兩種不同的面料。

(傳統軟緞被面)

雖然“緞”可分正反面,但反面只是相對正面少光澤而已,根本到不了無法接觸皮膚的程度。而且綾羅綢緞都只是粗略的分類,實際的織物情況會複雜許多,比如明清時期很流行的暗花緞就是正反面互爲花地,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

原視頻截圖

作者的另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在“綾羅綢緞”裡打轉,實際上這個詞也就是將常見的絲綢品種組合起來並且我們目前比較常用。與此類似的還有錦羅綢緞、錦繡綾羅、綾羅錦緞、綾羅紗絹等,倒也沒有非誰不可的意思。

和擴大詞意後的“綢”類似,“緞”雖然出現得比較晚,但發展勢頭迅猛,在明清時期也十分流行,且出現了很多非緞類織物但以緞爲名的,詞意也處於擴大之中。以“綢緞”來形容,更像是對當時流行的絲織物的總結,如果還叫“綺羅”這麼有年代感的詞反而不合適了。

“緞”和“綢”在明清時期都出現了以地名命名的品種,如潞綢、甌綢、廣緞、京緞。這些產地命名的織物是否完全符合我們如今對於“綢”或“緞”的定義已經比較難確定了,但明清時期的確有以“緞”爲名卻並非“緞”類織物的實證。可見“緞”也如同“綢”一樣在擴充詞意。

5

知識和流量從不成比例

後續強行補充的那幾個,也是不如不補充。

原視頻截圖

前面已經提到了,“帛”算是早期的絲織物統稱,但一般指的是平紋素織物(這個時候斜紋、緞紋都還沒有出現)。如果非得說要符合“用粗絲織出來”的定義,也該是“紬”。這個也在前面提到了,是用綿紡所得紗線織成的平紋織物,所謂棉紡就是以廢絲、繭絲以及短蠶絲爲原料紡製出的紗線,相比天然長蠶絲,所得的紗線比較粗。

原視頻截圖

“紗”則是一個外行人看起來比較簡單,但略微懂一些傳統織物就知道談起來並非三言兩語的織物種類。簡單來說,只有平紋紗是符合這個作者所說的,並且由於早期平紋織物被分得很細(參考前面出現過的那張分類圖),每個都有一個單獨的名稱,所以還需要符合更多條件,只不過如今的我們從考古實物和文獻比對來看,已經比較難以確定了。

原視頻截圖

“錦”作爲中國古代最爲貴重的一類織物,顯然也不僅僅是有花紋而已。要做到“織出來全是花紋”,單層色織物就可以(如果不限定這個花紋必須要有色彩,單層暗花織物也可以),但我們一般認定的“錦”顯然比這個複雜許多,狹義的錦是雙插合重組織,可以理解爲有多組經線和多組緯線交織。

(經錦展板,圖/絲博)

(緯錦展板,圖/絲博)

“錦”作爲一種貴重且複雜的織物,幾乎沒人往上面繡花,雖然這是“錦上添花”的主流解釋,但實在是太不符合美學了,就像在一張印刷滿圖案的海報上再塗抹顏料一樣,屬實有點多此一舉且吃力不討好了。這個成語更大可能是指錦的圖案風格,或者這裡的“錦”是一些特例,比如趙豐書中提到的兼用“經緯絲線色彩排列變化和花地組織不同”的單層色織物。

最後,我一定要順便蛐蛐一下某些人(哦,就是背後說他們壞話)。每次這類吐槽文字下面就有一些小號會冒出來,一邊忿忿我吐槽是爲了蹭流量,一邊又嘲笑我流量少得可憐,我也不知道這邏輯是怎麼自洽的。所以上大學的人少,上小學的人多,是因爲書越往上念就越不佔理?但我不敢真這麼問,因爲反智的人真的會說是的。

就我寫這篇吐槽的時間(從上週五5.17到今天5.21,中間週末我出去玩了),這個視頻僅在小紅書就從這個數據——

漲到了這個數據——

在這個唯流量是真理的時代,這些視頻的高數據只是讓我更大概率刷到它並且進入我的待吐槽名單而已。畢竟,我吐槽是爲了讓自己爽(順便顯擺一下我很懂),並不是來積功德、拯救蒼生的。或許每一個自媒體教程裡都教博主們要有“利他”內容而讓有一些人有了錯覺的。現在我來更正一下,那叫“媚他”,而我,“爽己”!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