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生死之戰”,歷時5年初見曙光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編輯|姚贇

頭圖攝影|趙東山

“高端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2023年8月,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在其個人年度演講上分享道。

他進一步解釋,在這個時代和這個行業,有蘋果、三星、華爲這些行業巨頭,其實小米的發展非常困難,但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小米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贏得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2020年小米10系列產品發佈,意味着雷軍率領小米探索高端化的開端。如今,這場被雷軍譽爲“生死之戰”的戰役,在經歷5年多探索後,終於初見曙光。

2024年11月18日晚,小米發佈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創造了小米歷史上單季最好業績:該季度小米總收入925億元,同比增長30.5%,這既是小米單季最高的營收,也是小米連續兩個季度營收增長30%以上。

與此同時,該季度小米經調整淨利潤也達到63億元,同比增長4.4%。更關鍵的是,在持續投入造車業務的情況下,小米的現金儲備卻不降反升,現金儲備已達1516億元。

縱觀小米Q3財報,小米取得如此業績的核心是因爲雷軍親自抓的高端化戰略初見成效:一方面,手機的平均售價(ASP)增加,從2023年第三季度每部手機997.0元增加10.6%至2024年第三季度每部1102.2元;另一方面,隨着小米的汽車業務的破圈和拓展,籠絡了一批新中產,帶動了小米公司業務高端化進程的推進。

小米集團合夥人兼總裁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我們大力、持續投入底層核心技術,高端化戰略收穫重磅成果。手機已經立足4000元到6000元價格段,充分說明了小米高端化方法論的有效性,接下來重點突破6000+價格段。今年的高端產品大小摺疊,尤其是Flip口碑和銷量超預期,中國區和海外高端出貨量都有非常大的突破。”

然而,就在財報發佈的20多天前,小米SU7 Ultra量產版汽車於2024年10月29日正式發佈,並開啓預售,預售價格爲81.49萬元。如此定價,被網友調侃爲“以前沒錢(才)買小米,現在沒錢買小米(了)”。不過,雖然定價不菲,小米SU7 Ultra在預售開啓後的10分鐘內,預訂量就突破了3680臺。

談及外界關注的小米SU7 Ultra,盧偉冰在財報電話會上告訴《中國企業家》等媒體:“小米SU7 Ultra的訂單還在增長,大比例用戶是喜歡高端性能車的,包括保時捷等品牌潛在車主,此外還有一部分Xiaomi SU7車主也在密切關注。”

智能汽車業務,也確實正在成爲小米高端化之路上另一重要的引擎。小米SU7系列於2024年3月28日正式發佈後,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分部總收入爲人民幣97億元。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收入人民幣95億元,其他相關業務收入人民幣2億元。

面對全新的、陌生的造車業務,雷軍和小米汽車團隊也並未被產能壓力所壓垮。2024年10月,小米的單月新車交付量突破2萬輛。2024年11月13日,小米實現累計生產10萬輛新車的目標。從發佈到產能10萬輛,小米只花了251天。

攝影:趙東山

10萬輛汽車產能,是汽車行業的一個分水嶺。一組可參考的數據是,理想汽車爲此花了708天,小鵬花了1034天,蔚來花了1046天。

而小米汽車的產能還在持續爬坡,就在昨天的財報發佈後,雷軍將2024年全年小米汽車的交付量目標調整爲13萬輛。財報發佈前一日,該目標還是12萬輛。

雷軍曾表示,“小米高端探索之路是我近十年最痛苦,也是收穫最大的成長。”

小米SU7 Ultra。來源:小米汽車海報

2020年,小米的高端之路從小米10系列開始。小米10開售一分鐘便創下2億元銷售額的紀錄,並突破100萬臺銷量。首戰告捷並不意味着一帆風順,次年小米11因出現重大質量瑕疵,銷售與口碑遭遇重大挫折。緊接着,小米團隊花很大力氣做的小米12,雖首銷5分鐘突破18億元,但最終成績依舊不達預期。

對於雷軍和小米而言,那是一段低谷期。產品迭代的不順,最終傳導至經營業績上的下滑。小米財報顯示,小米2022年收入2800.44億元,同比下降14.7%;毛利475.77億元,同比下降18.3%;經調整淨利潤85.18億元,同比下降61.4%。

公司討論會上,小米高管們曾爆發了史上最激烈爭論:有人表示做高端太難了,我們能不能不做了?也有人質疑用小米品牌能做成高端嗎?當時內部很多人都在向雷軍建議,要重新設立一個品牌做高端,小米目前的品牌形象已經很難扭轉。那時,沮喪的情緒在小米的辦公室蔓延。

如何平衡性價比和高端化之間的矛盾,一直是雷軍和小米需要解決的問題。

2022年春節剛過,雷軍就召集小米高管們召開了一次集體會議,也是在那次會議中,小米正式組建高端化戰略工作組,在“三年手機銷量全球第一”戰略牽引下,確定了高端化戰略目標:產品和體驗要全面對標iPhone,3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那時,雷軍心底憋着一口氣,但面對這樣的業績表現,他只能安撫團隊:“高端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保持長期的戰略定力和持續的投入,堅決執行5年1000億研發計劃。”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小米12s Ultra上。該產品上市後迅速獲得較好口碑,並於當年8月前提前完成全年銷售計劃,成爲小米高端戰略的重要轉折點。隨後的小米13系列乘勝追擊,讓小米於次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大陸地區人民幣4000~5000元價位段的智能手機銷量排名中位列安卓廠商第一。

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能取得史上最好業績,同樣依賴智能手機在高端上探的同時,實現銷量的提升。根據財報,小米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由2023年第三季度的4180萬部增加3.1%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4310萬部,主要是由於中國大陸的出貨量增加。根據Canalys數據,小米中國大陸的市佔率同比增加1.2個百分點至14.7%。

20多天前,小米發佈了全新的小米15系列新品,儘管起售價高於小米14系列,但小米15比上一代以更快的速度,實現了100萬臺銷量的突破。

雷軍曾表示,小米團隊的一大優點在於:“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反思自己有什麼問題,並第一時間找個懂的人問問。”

智能手機行業,影像一度成爲衆多廠商的核心競爭領域,OPPO找了哈蘇,vivo找了蔡司,華爲找了徠卡。那時,小米11 Ultra也定位“巔峰影像,安卓之光”,並在影像調校上下了巨大的功夫。然而,雖然配置全部拉滿,參數到頂,也依舊未能讓用戶滿意。

雷軍經過和團隊的痛苦反思,參數拉滿,並不代表拍照好,更不代表用戶滿意。於是,雷軍建議團隊找徠卡聊聊。然而,在此之前,徠卡跟華爲合作了5年,小米團隊壓力很大。“我們跟徠卡合作,能不能超越?如果不能超越的話,不就是行業笑話嗎?”雷軍曾表示。

但在雷軍看來,徠卡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團隊用心學,自己的能力就一定會成長,成長比什麼東西都重要。後來,小米就和徠卡進行了合作,雷軍還決定在小米公司辦攝影培訓班,即便管理工作繁忙,但雷軍一次課都沒缺過,每次學習特別認真,並利用週末時間完成攝影作業。

決定造車後,雷軍同樣傾注很大的精力學習和投入。官宣造車一年多,雷軍便召集了3400多名工程師,研發投入超過100億美元。而雷軍本人爲了造車也在過去2年多時間試駕170多種車型,寫下了20萬字試駕筆記。爲了展示自己的造車決心,雷軍還去考了賽車的駕照,並親自測試工程車。

來源:雷軍直播截圖

小米手機的經驗告訴雷軍,成功沒有捷徑。決定造車後,很多人告訴雷軍,趕緊出車,找家代工就可以了,千萬不要什麼事情都自己幹。雷軍也找過代工,也想過收購。但是沒過多久,就下了決心,從核心技術做起,絕對不要想走捷徑。

此前,雷軍吃過大虧。小米創業的時候,就是輕模式,從模式創新開始,初期速度很快,但是根基不紮實,後來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再次創業,雷軍告訴團隊決定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從核心技術做起,10倍投入。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的技術研發投入逐年升高。2022年,小米的研發開支爲160億元,比2021年的132億元,增加21.7%;2023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再次提升爲191億元人民幣,相比上一年增加了19.2%。而僅在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的研發支出就達到人民幣60億元,同比增長19.9%。

按照雷軍的計劃,未來5年,小米計劃技術投入1000億元。目前,小米在AI、OS和芯片領域,都在投入研發。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的研發人員數達到20436人,佔員工總數48.6%。此外,小米集團已在全球獲得超4.1萬件專利。

在全新的造車業務上,雷軍也堅持技術全棧自研,專注提升汽車用戶的智能化體驗。在昨晚的財報電話會上,小米CFO林世偉透露,今年前9個月,小米汽車投資了差不多88億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發費用。

關於汽車智駕業務盧偉冰也表示:“在智駕的投入方面,我們的原則是‘上不封頂’。所謂‘上不封頂’就是哪裡需要我們就去投。第一是要有好的、水平高的、可靠的人,第二就是拼命投。比如最近大家看到的‘四電機智能底盤技術’,都是小米在技術方面的大投入。”

2024年10月30日起,小米SU7 Pro和小米SU7 Max已開啓全量推送城市領航輔助功能(城市NOA)。此外,在上週的廣州車展上,小米智能駕駛全面接入端到端大模型,並取名爲HAD,2024年12月底開始推送先鋒版。截至2024年11月14日,小米智駕活躍率超85%,總行駛里程超8000萬公里,NOA里程佔智駕里程82.4%。

最近,連福特CEO吉姆·法利也對小米汽車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稱自己過去半年一直在駕駛小米SU7,並對小米SU7的加速性能、方向盤精準度以及內飾質感都印象深刻,甚至表示自己已經不想換車。

不過,小米的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淨虧損15億元。

對此,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回應稱:“智能駕駛投入成本很高,需要在小米汽車銷量上去做分攤。希望市場給小米一定體諒。小米汽車仍然處於早期階段,規模還不夠大。自建工廠、自研核心技術,前期重投入,成本有分攤,所以前期有虧損,整個電動汽車行業規律也是這樣。”

盧偉冰進一步表示,“我們交付規模還在持續提升,10月單月交付量已經超過2萬臺,全年10萬臺交付目標已經完成。未來隨着交付量增加,虧損收窄,規模效應會更加凸顯。工廠滿產等因素非常重要,隨着Xiaomi SU7 Ultra開售,都將給小米汽車毛利率帶來改善。”

從手機到汽車,小米的高端化之路並不容易。就像雷軍在2023年那場年度演講最後講道:“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時的成敗得失都不那麼重要,所有的人生難題都將在成長中找到答案。人因夢想而偉大,又因堅持夢想而成長!”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tougao@ic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