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終場,張一鳴的中場

關於All in這件事情,雷軍和張一鳴誰對誰錯?雷軍和張一鳴的觀點差異成爲外界熱議的話題。

3月30日晚,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新品發佈會上談小米造車。情到深處,這位51歲的互聯網老將哽咽了。他說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創業,將親自帶隊做汽車業務,“願意押上我一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

巧合的是,在雷軍表示全力以赴,All in汽車業務的同一天,在小米公司正南不到10公里的地方,有人對於all in進行了批駁。

在字節跳動九週年年會上,38歲的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發表主題爲“平常心”的演講,提到了不應輕易加槓桿的問題,“很多公司,包括創業公司,會說咱們是不是就抓住這個機會、賭一把,All In。我自己覺得,隨便說All In的公司有很大問題。”

他認爲All in 意味着透露和賭博,“我不想了,就這樣賭一把。”

時代在劇烈變動,很多事情發生了顛倒。正如對於未來,功成名就的互聯網元老的雷軍選擇了放手一搏,而作爲風頭正勁的新秀張一鳴卻謹慎應對,似乎是兩人互相拿錯了劇本。

然而事實不太可能是這樣,作爲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對於未來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反覆權衡。如果把他們的觀點簡單抽象,就得出了結論,這個結論可能與事實繆之千里。

那麼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

01、雷軍的最後一戰

多年以來,雷軍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是謹慎、保守。

“他謹慎有餘,喜歡平衡,有退路就很難下定決心。”一篇關於雷軍的報道曾這樣描述他的性格,“創新像把火,之前的雷軍多數時候離火焰還有幾分距離就停下腳步,那是他留給自己的安全界限。”

1992年從武漢大學畢業之後,雷軍加入了金山公司,在那裡一呆就是15年,2007年金山軟件上市之後不久,他選擇離開了金山。

在金山的15年,雷軍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從1992年到1995年,雷軍牽頭成立北京金山開發WPS的前身“盤古”,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金山對於其開天闢地的希望。

然而由於受到微軟的衝擊,金山拿出所有家底前後幾乎投入了2000多萬的“盤古”最終一敗塗地,上市六個月“盤古”僅僅賣出2000套。在這場慘敗讓雷軍深受衝擊。“我每天都睡不好覺“,雷軍曾回憶,”怕因爲這次失敗,我一輩子都走不出來。“

因爲這次失敗,雷軍曾短暫從金山出走,但很快又回來。

互聯網大佬中,雷軍成名最早,經驗最豐富,雷軍擔任金山軟件總經理成爲當時國內互聯網十大傑出青年的時候,現在的BAT都還沒有誕生。

雷軍不是沒有看到互聯網的機會,但是他卻沒有跳出來,錯過了互聯網發展最黃金的階段。1998年,周鴻禕帶着5名員工創辦了3721公司,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也相繼成立。

雷軍也不是沒有爭取過金山的轉型,但是面對曾經有知遇之恩的求伯君,卻沒有堅持到底,“當你發現大哥不對,你不敢說,很糾結。”雷軍說,他的性格是非要到山窮水盡才肯捨棄,他覺得自己也大可逆天,破斧成舟,但是卻不願意因此“失去人和”。

所以有金山的員工評價雷軍,最大的優點是善於生存,善於合作,善於發現和創造,但不善於搶奪和征服,內心瞻前顧後,太過謹慎——外界有人評論他做不了CEO,只能做董事長。

這種謹慎的性格橫貫了雷軍的創業生涯。

2007年開始,雷軍開始做投資,他說自己的投資哲學是“只投熟人或者是熟人的熟人,只做兩層關係。”

雷軍非常謹慎,他“研究十個領域,最後選一個最有把握的開始做”,或許是曾經的失敗加劇了他的謹慎。《財經》的一篇報道說,雷軍曾投資過一個45歲的創業者,當時就認爲他只有1%的成功率,但是如果成功,足以改變這個社會。於是,他決定去賭博——這個項目後來失敗了。

被媒體評價爲的雷軍,2010年看好互聯網手機的爆發之勢,成立小米公司。

由於他一貫的謹慎,小米創業初期很低調,開始以第三方名義開發MIUI系統,在招聘時面試者都不知道雷軍是真正的老闆。

2011年在小米第一部手機上市前一個月,小米給雷軍召集了很少一部分記者見面,他正式對外承認MIUI是小米做的,面對現場的記者,雷軍說,“我有點害怕失敗。”

小米成立以後最早以性價比打開市場,一直高速發展到2014年,但是隨後的幾年來,小米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國內的廠商都紛紛跟隨蘋果的步伐走高端路線的時候,性價比成爲小米的枷鎖。

2018年開始,每一年小米都號稱要衝高端,要漲價,要甩掉性價比的標籤,但相比對手大踏步的前進步伐謹慎,每一次都似乎差那麼一點點,不敢將價格定的太高。2019年初,小米試探性地將小米9的價格提高到3000元以上,雷軍還有點底氣不足,“研發成本很高,希望大家理解。”

“幹了十年,大家覺得小米還是中低端,我挺鬱悶的。”2020年11月18日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雷軍說。

但是在造車這件事情上,雷軍似乎卻一反常態,還沒有開始做就高調宣佈“我願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爲小米汽車而戰,我做好了再全力衝刺至少5到10年的準備,我們將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來面對這全新的征程。”

這個高調完全不符合雷軍的風格,然而,小米已經沒有更多的選擇。

智能手機行業的天花板已經垂下來了。

小米集團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實現營收1522億元,同比增長24.6%,全球年出貨量1.46億臺。銷量增長的背後,是小米吃掉了華爲留下來的市場空當。

但是這種空當還能吃多久呢?根據Canalys的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在2020年全年出貨量同比下跌11%至3.3億臺。2020年全球全年智能手機的總出貨量爲12.94億臺,較上一年同比下降了6.7%。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接近飽和已經非常明顯,小米需要尋求下一個新市場,智能汽車作爲“四個輪子”的手機無疑順理成章。

但是無論是對於小米還是雷軍,造車都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小米創立時雷軍還只有40歲,而智能汽車至少還需要投資10年,屆時雷軍已經超過60歲了,在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創始人中,這是一個該將權力交給下一代的年齡了。

對於小米來說,10年100億美元也將堪稱不折不扣的豪賭,可以說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小米2020財年現金餘額1080億元,但這些錢包含了小米2021年所有的開支,而真正可以衡量小米財力的是其淨利潤。

財報顯示,2020年小米集團經調整淨利潤達到人民幣130億元,意味着未來十年,小米每一年都要把2020一半的利潤來投資汽車。

在燒錢如流水的造車行業,這筆錢不算少,但也不算多。作爲後來者,小米最大的優勢或許就是雷軍和小米的品牌效應,所以雷軍必須要站出來。

02、張一鳴的中場戰事

2021年,小米成立十一年,字節跳動則剛好九年。

雖然兩個公司年齡相差不多,但各自所處的行業卻情況迥異。

小米公司所處的智能手機行業增速見頂,而張一鳴剛剛行至中場,字節跳動卻依然在高速飛奔,還看不到天花板的影子。

所以當雷軍破釜沉舟爲小米的發展奮力一搏的時候,張一鳴面對字節跳動這隻火箭最大的擔心也許是害怕公司在膨脹中迷失。

對於字節跳動的員工們來說,來自資本市場消息不斷刺激他們的興奮神經。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字節跳動正在商討將其短視頻應用程序抖音在紐約或香港上市的可能性。字節跳動也宣佈聘請小米前高管周受資擔任新設立的首席財務官一職,被認爲是字節跳動在爲IPO做準備。

在私募市場上,字節跳動的股票價值在迅速的飆升,2020年初,字節跳動向員工授予公司股票時,其估值還僅有1000億美元,而最近兩週已經從2500億美元膨脹到接近4000億美元。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一鳴自然希望員工們保持“平常心”。

“現在公司業務增長確實非常快,但我們不能沉醉於過去的成果”,在年會上張一鳴說世界在動態加速地變化,外界非常喧譁,但應該“Stay Calm, Be Patient”。

其中他提到了一個關鍵就是不要輕易的All in,在有資源之後,也不應輕易加槓桿在錯誤的方向大投入。

這個觀點事實上非常符合張一鳴的性格,也符合字節跳動過去的發展經驗。

過去的歷史證明了,軟件行業和手機、汽車這樣的硬件行業有很大的區別。軟件行業風口變化劇烈,趨勢發展非常快,風口幾個月就可能過去。因此對於軟件行業來說ALL in 有很大的風險。

快速試錯,依靠快速迭代和將算法分發發揮到極致的打法,是張一鳴過去成功的法寶,不管是今日頭條、內涵段子、抖音等現象級App都是沿着這一路徑打造,因此在外界字節跳動被稱之爲“APP工廠”。

字節跳動什麼業務該做什麼業務不該做,張一鳴幾乎從不設邊界。

國海證券曾在報告《字節跳動的邊界》中爲其劃定六大邊界——廣告營銷、直播電商、教育、文娛(遊戲、影視、閱讀、MCN機構)、智慧大屏、企業服務。

然而,事實證明,字節跳動的邊界遠不止這些。“某企業信息查詢平臺”大數據研究院發佈《近十年字節跳動公開投資數據報告》顯示,字節跳動的疆域橫跨10多個領域。

僅僅在2020年字節跳動的投資已經達到32起,2021年已有16起。從口腔護理到火鍋連鎖店再到跨境電商、服裝供應鏈,字節跳動的涉足的領域橫跨互聯網和實業。

字節跳動蜻蜓點水般的投資風格背後,意味着張一鳴並不滿足於現狀正在尋找各種可能性。

03、按照自己的節奏進攻

張一鳴和雷軍並非沒有交集。

張一鳴和雷軍都曾跨越自己的疆域,進入對方的地盤,但事實證明自己的努力沒有對對方造成任何威脅,成爲有競爭力的對手。

2018年,字節跳動曾經涉足手機領域,收購錘子科技,繼續開發兩代堅果手機、TNT顯示器。但是銷售很不樂觀。據報道,曾經被寄予期望的堅果手機R2在京東和淘寶上的銷量加起來不到10萬部,而且大幅降價也依舊乏人問津。

2021年初,字節跳動的手機硬件業務被暫停,不再研發堅果手機、TNT 顯示器等,硬件團隊將聚焦教育。

而小米也很早注意到了今日頭條,媒體人潘亂曾在一篇文章披露,2014年張一鳴曾經找過小米希望得到融資。但是由於“雷軍要價太狠”,想讓頭條出讓20%的股份,以及還要接受小米日活用戶的一半收入都要歸小米。張一鳴覺得這樣做相當於給小米打工,就沒答應。

不過小米沒有投資今日頭條,卻投資了今日頭條的競品一點資訊並持股30%,2015年2月,一點資訊和小米達成了戰略合作,小米手機與平板電腦上將全面預裝一點資訊客戶端。

爲了幫助一點資訊發展,雷軍還請到了原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加盟一點資訊擔任總裁。

然而幾年之後,一點資訊卻消失在字節跳動的後視鏡中,2019年到2020年一點資訊的估值從14億美元下降至9.3億美元,而字節跳動的估值早已經跨過千億美元。

這也證明了“隔行如隔山”並非虛言,張一鳴和雷軍的所言所爲都更加符合自己行業的規律,但並不能通用。

因此兩個人對於All in的不同理解和態度非常正常,符合自身的認知。

但是如果刨除兩個人的經驗、行業等背景差異,將兩個人的邏輯和思考全部省去,簡單粗暴的提煉成一個All in的概念,得出兩個人“觀點衝突”的結論,顯然太過於荒謬了。

正如張一鳴在演進提到的,“知識有限性是非常明顯的,很多是非結構化的知識,過度地使用概念其實是無助於理解。”

按照的自己的節奏去進攻,纔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