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擊殺鏈?去中心化?新概念別淪口號

國軍清晨於屏東九鵬基地及東部海、空域展開精準飛彈射擊演練,愛國者二型對空飛彈對空中標靶實行攔截。記者曾原信/攝影

今年度海空軍精準飛彈射擊操演,恰逢賴政府上任後首次,國防部長顧立雄坐鎮視察,軍方新聞稿強調,此次操演「採『去中心化指管』模式演練,以狀況誘導各戰術執行單位,依擊殺鏈(網)接戰程序完成實彈射擊」,又再次搬出顧立雄上任後強調的「實戰化」、「去中心化指管」等新名詞。不過,看在戰略專家眼中,這些顧部長強調的新思維、新作法,早已有跡可循。

「去中心化指管」意指當作戰部隊與指揮中樞通聯斷線時,部隊長必須繼續獨力執行被賦予的任務,因此必須與「任務式指揮」、「分散式指管機制」相結合,纔可具備執行獨立作戰的能力。相當程度倚靠指揮官的素養、對自身任務目標的認識與掌握等條件。

但戰略及歷史專家指出,二戰時期德軍就十分着重基層領導者的養成,經常在戰鬥中做到以士代官、以兵代士,隨時可接替指揮遂行任務,顯示「去中心化指管」精神早在二戰時就已存在。

又如「擊殺鏈」(Kill Chain)一詞,軍方定義爲如何運用三軍部隊(含網路作戰部隊)各種能力,形成「發現、鎖定、追蹤、標定、接戰」等各種能力與如何運用的全部過程。

這種概念看在防空飛彈部隊眼中,很自然地被理解爲日常已不斷演練的標準接戰程序。然而,戰略專家解讀,「擊殺鏈」理念的終極實現應是跨軍種、跨介面的聯合作戰程序,甚至跨國聯盟作戰時的聯戰程序及架構,要達到這種境界,目前國軍恐怕還有相當落差。

不管軍方或政壇、社會,有些新名詞往往很快成爲掛在嘴上的熱門用語,如先前的「認知作戰」、「灰色地帶衝突」,或如今天的「去中心化指管」、「擊殺鏈」等,使用者恐怕不一定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卻只成爲作文章時的慣用詞。對國軍而言,新概念的引進固然重要,但如何務實地深入、落實,而不淪爲口號,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