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濤談刀郎的歌老百姓喜歡,卻不受專業人士待見?
提到刀郎大家都知道,刀郎是一位民間歌手,其中他的代表作《2002的第一場雪》至今讓人記憶猶新。此外,刀郎時不時會突然推出一些作品,每次發佈都能引起廣泛關注。最近,他正在全國進行巡迴演出,場場爆滿,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刀郎走紅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非常矛盾的聲音。其一是來自普通百姓傳唱他的歌,演出現場人聲鼎沸,網絡上的反響也是異常火爆,得到了民間的廣泛支持。然而,另一種聲音則來自一些自稱專業人士,他們對刀郎的作品極盡貶低,認爲他的歌曲“不上路子”。我記得有兩位女士曾對他發表過不高的評價,一位年長者認爲他的音樂“登不了大雅之堂”,而另一位稍年輕的女士則認爲他的歌是“唱給農民聽的”。由此引發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爲什麼刀郎的歌曲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現象?
對此,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刀郎的歌到底唱得怎麼樣?第二,爲什麼有些人喜歡刀郎的歌,而有些人卻不認可?第三,刀郎的歌曲在當今音樂界應該如何被評價?第四,音樂的好壞到底是什麼標準?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內容。
一、刀郎的歌到底怎樣?
其實說到刀郎的歌,老實講,我並不會唱,但他的歌確實非常火。我也專門上網查了一下他的代表作,包括《2002年的第一場雪》、《情人》、《衝動的懲罰》《愛是你我》和《西海情歌》,還有《羅剎海市》這首歌曲,前段時間也火得不得了。從刀郎的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歌曲朗朗上口。作爲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他的音樂風格就像是在念歌一樣。例如”2002年的第一場雪,比往年來得要早一些”,朗朗上口。而且,刀郎的歌詞和曲調均由他自己創作,這也使他的音樂風格獨具一格,加之由他本人演唱,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個人特色。
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刀郎本人。他原名羅林,1971年6月22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後來前往新疆發展。四川人到新疆發展較爲常見,一方面距離較近,另一方面新疆的機會相對較多。因此,刀郎因演唱與新疆相關的歌曲而走紅,例如前面提到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刀郎他是一個民間歌手,儘管他懂音樂,能寫能唱、能作曲,這些跟他的成長環境有關。
刀郎出身於藝術家庭,父親是文工團的燈光師,母親則是一名舞蹈演員。從小在藝術氛圍中長大,他的音樂啓蒙來源於父親,12歲時開始學習音樂,首先接觸的是鋼琴。由於他成長於港臺流行歌曲風靡的1980年代,這些音樂風格也對他產生了一定影響。他在小學畢業後便離家,自學音樂,後來到重慶和成都打工。由於他來自相對較爲落後的內江市資中縣,相比重慶和成都這樣的大城市,資源和機會自然少一些。這樣的經歷使得刀郎的音樂帶有濃重的民間特色,充滿了個人情感的表達。
刀郎的歌曲往往自彈自唱,具有一種自娛自樂的特質,就像彈着吉他唱出自己的心情。因此,2002年推出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在當時娛樂圈掀起了一股風潮。據網上資料顯示,這首歌當年在《瘋狂的石頭》和趙本山的小品《功夫》中都有提及,由此可見其火爆程度。這首歌不僅在娛樂圈火爆,還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
二、爲什麼刀郎的歌深受老百姓喜愛,而部分專業人士卻不認可?
前面提到的刀郎的代表作,如《2002年的第一場雪》和《羅剎海市》,在其流行時,廣受大江南北的歡迎,尤其是普通百姓的喜愛。然而,在他走紅的過程中,刀郎的音樂並未得到主流音樂圈的認可。根據網上的介紹,許多主流音樂人的代表性人物,如那英、高曉鬆、楊坤、汪峰等著名音樂人,對他的作品並不買賬。
問題來了,爲什麼像那英這些人不喜歡刀郎的歌?我想原因在於那英、汪峰等人是受正統音樂的洗禮,他們有一套正統音樂的標準。而刀郎的音樂風格與他們所推崇的“正統音樂”標準不符。這些專業音樂人接受過學院派的系統訓練,遵循着一套嚴格的音樂標準,涉及嗓音的運用、歌曲的演唱技巧等方面。我們可以用一句話形容,他們叫所謂的”學院派”或者”正統派”,他們背後的老師往往是屬於”廟堂之高”的音樂人。
這些專業人士認爲刀郎的音樂不好,有兩個原因。比如不注重聲音的轉換和演唱技巧,但是就不強調老百姓喜不喜歡,似乎是爲某個標準所演唱的。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大陸很多成名歌手和音樂人對刀郎抱有鄙視態度,認爲他的音樂“太俗氣”、“太土”,甚至只是爲農民而唱。但在2004年,香港著名歌手譚詠麟卻在製作專輯時錄製了刀郎創作的歌曲《披着羊皮的狼》。這首歌獲得了第27屆中文金曲全國最受歡迎中文歌曲銅獎、第4屆中國原創流行榜十大金曲獎和第1屆無線音樂頒獎盛典的十大暢銷金曲獎。所以從這能看得出來,香港的音樂家對他還是禮遇有加。
此外,香港音樂人李宗盛擔任製片人的刀郎專輯《喀什噶爾胡楊》也非常受歡迎,發行首日即突破40萬張銷量,最終累計發行520萬張,並獲得了第5屆音樂風雲榜年度大獎。可以看出,刀郎的音樂在港臺地區得到了音樂家的高度認可。刀郎的音樂作品也通過無線通信和互聯網版權代理商太合麥田公司累計下載量超過數千萬次,這也清楚地展示了一個現象,即專業音樂圈不認可刀郎的音樂,但是卻在民間非常受歡迎。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刀郎的音樂之所以受普通百姓歡迎,是因爲其旋律簡單易學,朗朗上口,容易傳唱,這正是刀郎音樂的一大特色。至於那些所謂的專業人士不喜歡他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不符合正統的標準,只是受羣衆喜歡,這是他們接受不了的。因此,他們在各種場合對刀郎的音樂採取了一種鄙視的態度。
這是我們看到的問題。刀郎現象其實是社會現象的一種縮影。草根階層的崛起,在擁有羣衆基礎和網絡傳播的條件下,其音樂得以廣泛流行。而一些“廟堂之高”的歌手和音樂人,則只滿足於晚會演出和專業評價,缺乏真實的羣衆基礎。這種現象也引發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文藝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它應該由少數人把控的標準來評價,還是由羣衆決定?這是討論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能夠得出的基本結論。
三、如何看待藝術作品的評價標準?
通過刀郎的音樂作品,我們不僅能夠唱,也能聽懂。從羣衆的喜愛中可以看出,刀郎是這個時代的“羣衆音樂家”。他的歌曲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沒有複雜的技巧,正是這些特點贏得了大衆的喜愛。而主流音樂人則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演唱風格和行業地位,因此他們排斥與其標準不符的事物。對刀郎的打擊和貶低,反映出他們是在維護自身的行業地位和標準,而這些標準並不是基於羣衆的喜好,這是問題的核心。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網絡現象,比如網紅的崛起。像董宇輝、郭有才、李佳琦等人,他們並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但他們有自己的風格,最重要的是,他們得到了網絡粉絲的喜愛。這正是他們的特點。同樣,電視劇金鷹獎的最佳男主角範偉和最佳女主角趙麗穎的獲獎背後,也揭示了深刻的問題:他們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受到了羣衆的喜愛,最終贏得了評委的認可,逐漸奠定了自己的行業地位。
我們想說,刀郎的作品來源於生活,描述生活,反映了羣衆的心聲。他是被羣衆擁戴起來的歌唱家。而那些站在“廟堂之高”的人,用所謂的藝術標準評價刀郎,甚至貶低他的音樂爲“唱給農民聽的”,這不僅是對農民的貶低,也是爲了維護他們自身的行業地位。這種脫離羣衆基礎的藝術觀念通過他們的表現顯露無遺。在他們所謂的音樂比賽中,往往更多地是炫耀語言和演唱技巧,觀衆在他們的標準體系下被迫接受這些“正統”的評判標準。
然而,你會發現,在這些標準下,很難出現像刀郎那樣影響深遠的歌曲。因此,他們鄙視的不是刀郎本人,而是刀郎背後的羣衆基礎以及大衆的喜好。在中國古代確實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說法,前者指高雅的藝術,只有少數人能欣賞,後者則是大衆喜聞樂見的通俗作品,常被認爲“登不了大雅之堂”。然而,我認爲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變化:許多社會變革是由小人物推動的,許多被忽視的小事最終被社會接受併發揚光大。
因此,這也告訴我們,音樂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老百姓喜歡的是能爲他們發聲的音樂,這正是刀郎的音樂作品的特點所在。
四、刀郎的經歷給我們的啓示
今天提到刀郎的演唱風格,以及他受到羣衆的喜愛,同時也遭到部分所謂專業人士的打壓和輕視,這實際上反映了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在社會變革的時代,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衝擊,他們必然會捍衛自己的地位,貶低新生事物。刀郎的歌曲正是這種新生事物的代表,象徵着“小人物”的聲音和他們的喜好。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結論:
第一,小人物所喜歡並流行的東西,往往是社會變革的開端。歷史上的任何重大變革,都是從社會底層、從“小人物”中逐漸流行起來,並形成廣泛的羣衆基礎。比如中國1978年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正是從基層的探索逐漸演變爲一股社會潮流。這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第二,儘管刀郎目前不被主流音樂界認可,但由於他深受羣衆喜愛,未來整個音樂界很可能會隨着社會的變化,逐漸接受並將他的作品。我記得有一句話:“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羣衆的力量是最有生命力的。刀郎的生命力正是源自他發自內心的演唱、自創的歌詞和曲調,以及他對羣衆需求的準確把握。正因爲羣衆的喜愛,刀郎的歌曲代表了一個新的時代,與國家目前的發展方向緊密相連。從他線下演唱會的火爆程度可以看出,刀郎的音樂是有強大生命力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刀郎終將進入新的“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