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的文明(7):丹漆萬華 | 圖鑑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劉暢

文物攝影|杜廣磊

“我想象秦淮河的極盛時,在這樣宏闊的橋上,特地蓋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麗麗的。”(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唐詩人劉禹錫在《武陵觀火》詩中贊曰:“瑤壇被髹漆,寶樹攢珊瑚。”漆色豔豔,千文萬華,訴說着令人驚豔的美麗。

在青銅的凝重逐漸褪去,瓷器的光芒尚未來臨之際,華夏曆史上,漆曾一度風光。它是“買櫝還珠”的“櫝”,勝過貴重的珍珠;它是“曲水流觴”的“觴”,承載佳釀,助風情添雅緻;它還是“舉案齊眉”的“案”,託舉着佳餚、素手和情感的溫度。

這一件件精美的漆器是如何誕生的呢?一件簡單的漆器需要經歷上百道工序,製作精細,耗時巨大。複雜的器物更需要 2-3 年重複各種工序才能完成。

今天,我們在湖北省博物館仍能看到楚文化的瑰寶——紅黑相配的漆器,色彩依然豔麗,感嘆古老的工藝真的能讓藝術常青。楚人認爲自己是日神遠裔,火神嫡嗣,日火皆爲赤色,故而尚赤。史書記載,楚王族是祝融(中國神話中的火神)後裔,尚赤之俗源遠流長。透過這些大膽而飄逸的用色,我們可以遙想當年楚文化的輝煌。

中國漆器在新石器時代萌芽,夏商墨漆朱繪,西周蔚然成風,東周達到頂峰,秦漢空前繁榮,實可謂光輝燦爛,源遠流長。

至唐代,裝飾工藝極度奢侈華麗,尤其是螺鈿鑲嵌技術發展到了極致。宋代雕漆技法已很成熟,螺鈿、填漆、戧金漆器正式商業化。

明成祖朱棣酷愛雕漆,遷都北京以後由御用監在皇城內建立了專爲皇家服務的漆器作坊——果園廠,工匠從全國各地精選而來。據《明會典》記載,輪班到京服役的油漆匠每次多達 5000 多人,元代雕漆巨匠張成之子張德剛就是永樂皇帝親召進京的。當時他們父子名聲遠揚,其作品日本、琉球人都爭相求購。

至清代,康雍乾三朝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承做的漆器都非常精美。描金、描金彩漆、填漆戧金工不厭精,百工炫技,爭奇鬥豔。

01

新石器時代:初現原始漆器

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已發現漆樹並懂得用漆樹的汁液製成的天然漆來做塗料,可以增加物品的強度和壽命。新石器時代的漆器以生活用具爲主,注重實用功能性。這時的漆器有一些仿照同時期的陶器造型,製作比較粗糙,胎骨以厚木胎爲主,後期出現陶胎。

木胎朱漆碗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口徑 10.6×9.2 釐米,高 5.7 釐米,底徑 7.6×7.2 釐米。此碗由整段木頭鏤挖而成。碗壁較厚,口部微內收,腹部弧線較深。碗表面斑駁的紅色塗料經鑑定爲有機漆,據測定應是摻有硃砂一類顏料的漆。這說明原始先民們在實用的基礎上,已經開始注意漆器的裝飾美。

02

春秋戰國:華麗浪漫的紅黑搭配

春秋戰國時期漆器手工業迅速發展,漆器類別、胎質、造型、製作、紋飾、色彩、工藝、意境等都達到歷史高峰,尤以楚國漆器手工業最爲發達。江漢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大量精美、瑰麗、卓越的楚漆器得以完好保存。

此時漆的色調以紅、黑兩色爲主,其特點是“朱畫其內,墨染其外”。器內塗硃紅,明快熱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紅黑對比,襯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麗,呈現強烈的裝飾效果。

楚國漆器常見紋飾

楚國漆器紋樣以捲雲紋、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神話傳說爲主,有連續紋樣和單獨的紋樣;雲雷紋、蟠龍紋、竊曲紋、變形鳥紋等,仍舊可以看出從商、西周的青銅器紋飾演變而來的痕跡。

幾何紋盒

彩繪漆木三角形紋盞形器

彩繪漆木龍鳳紋漆盾

盾正面黑漆,朱繪方格紋。格紋雙線之內以黃漆填綯紋,方格之間朱漆變形龍鳳紋,雲紋婉轉勾連,好不奇幻。髹漆僅在紅色上就繪出許多層次,可以看出是先用暈化的紅色打底,再用豔麗的硃紅勾勒,將大漆色澤調配的技術運用得十分嫺熟,畫面層次豐富,鮮豔富麗。盾面邊緣有的還繪有斜菱形紋、捲雲紋等。

《二十八宿圖》衣箱

彩漆龍鳳紋竹簡

彩繪漆木臥鹿

彩繪漆木虎座鳥架鼓

以雙虎爲座,雙鳳爲架,鳳冠懸掛樂鼓。木胎上通體髹黑漆地,以紅漆及紅、黃粉彩裝飾。猛虎作勢前撲,祥鳳振翅欲飛,懸鼓氣勢磅礴,呈現出鳳鳴虎嘯、鼓聲隆隆的壯麗場景。鼓表繪鳳鳥、捲雲、鳥羽等紋飾,是“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一律”、“八音和諧”等禮樂制度的生動體現。從鼓面彩繪漆藝來看,它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精美程度直接代表了楚國髹漆的最高藝術。

彩繪漆木鳥獸紋矢箙面板

跽坐人漆繪燈

03

秦漢:繁榮鼎盛,包羅萬象

《鹽鐵論·散不足》中說:“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說明其工藝複雜製作難度極大。又說:“一文杯得銅杯十,今富足者銀口黃耳,金罍玉鍾;中者舒玉紵器,金錯蜀杯。”可見漆器在當時價值之高,相當於 10 倍的青銅器價格。

《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著名的漆器生產有八郡,爲蜀郡、廣漢郡、河內郡、河南郡、潁川郡、南陽郡、濟南郡和泰山郡,其中四川的蜀郡和廣漢郡爲漢代漆器業的中心。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湖北江陵漢墓出土的漆器均有製作年代、器名、容量、工種、工人和主管官吏等銘文,說明當時制漆分工非常細緻,生產工藝先進,已經實現了大批量生產。

漢代漆器在風格上繼承了楚國漆器的浪漫氣息,在色彩上以紅、黑二色爲主,並輔以白、褐、綠等其他色彩。在題材紋樣上以表現祥瑞、方位的龍鳳、仙山、仙人、四靈、四神等爲主,並有大量的雲紋和變形的雲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朱地彩繪棺、黑地彩繪棺、漆屏風等漆器爲代表作,將漢代漆器的藝術風格呈現得淋漓盡致。

馬王堆漢墓朱地彩繪棺

棺木通體內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色調,彩繪龍、虎、朱雀、鹿和羽人等“祥瑞”圖像。可見漢代漆器色彩之絢麗。紅、青、黃、白、綠、灰等色經過堆漆、錐畫混合成千變萬化的色彩。

夾紵胎銀扣錐刻銘文漆卮

夾紵是這一時期新的制胎方法。夾紵胎銀扣錐刻銘文漆卮用漆灰造型並且用麻布粘貼作爲漆胎,麻漆交迭而成,這種脫胎比木胎輕便、比泥胎堅固,一時極爲流行。

貼金銀扣漆樽

貼金人物動物紋銀釦漆長方奩

漢代漆器開始廣泛貼金片裝飾,這種用薄金銀片製成花紋進行鑲嵌的手法應該是唐代“金銀平脫”的前身。

漆木俑

漆熊形榻足

04

魏晉南北朝:亦漆亦畫

三國兩晉南北朝,朝代更替頻繁,戰亂不斷,加上青瓷技藝發展成熟,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漸被取代,漆器製造業開始走向衰落,產量和製作規模遠不及漢代,但在技術上還是向前發展的。《晉書·輿服志》和《南齊書·輿服志》中提到帝后所乘車架,均用色漆繪有各種紋飾,此爲統治階級服務的金銀細工漆器更加奇巧,裝飾工藝有描漆、戧金錐刻、犀皮漆、雕刻和彩繪等,許多漆器上鑲嵌有鎏金銅釦。

這時期的漆器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徽馬鞍山東吳名將朱然墓出土的漆器和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

北魏司馬金龍夫婦墓出彩繪漆畫屏風

漆器與繪畫藝術的結合使得這一時期以人物故事爲題材的畫面成爲主流,人物的刻畫更爲傳神和寫實,構圖注重變化,富於情趣。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正面繪畫表現內容均取材於西漢劉向所作《列女傳》,“有虞二妃”娥皇、女英,“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似,“班女婕妤”的故事;屏風背面繪畫則爲《孝子傳》裡諸如李充、衛靈公夫人、蔡人妻等事蹟的呈現。屏風中人物的儀態風神極爲古拙,給人一種清秀脫俗的感覺。

此屏風彩繪部分顏料分層十分明確,各層厚度相對均勻,反映出古代工匠細膩、高超的繪畫技法;所使用的顏料有硃砂、炭黑、雌黃、雄黃、石膏。其從內到外結構依次爲:木胎+織物層+漆灰層(大漆、磷灰石、石英)+底漆層(大漆)+紅色漆層(硃砂、大漆、石英)+色漆層。

05

隋唐:金銀平脫和螺鈿鑲嵌

唐代漆器向着精緻化方向發展,器形多樣,除了常見的碗、盤、盒等日用品,還有一些漆制的盞、鏡、琴、琵琶等工藝品。胎質有木胎、皮胎、夾紵胎外,還出現了木條圈卷工藝,即用薄的窄木條,一圈圈卷製成器型,裱麻布,然後髹漆,胎質輕薄牢固。唐代佛教文化盛行,夾紵胎工藝被廣泛用在製作佛造像上。據《唐書·武后本紀》:“垂拱四年,作明堂,命懷義作夾紵大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這樣大規模的造像,需要很高的技術纔可完成。

唐朝漆器工藝注重裝飾,發揚了影響巨大的雕漆、螺鈿鑲嵌、金銀平脫等工藝技法,做出來的器物華麗精美。

故宮博物院藏“九霄環佩”琴

日本正倉院藏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

這面金銀平脫鸞鳳花鳥紋銅鏡爲八出葵形,鏡背正中有一半環形鈕,鏡背裝飾有金銀片製成的各色花卉、飛蝶及口銜綬帶的鸞鳳,華美絕倫。金銀平脫工藝在唐代較爲流行,其工藝也極爲耗時費工。製作時先在素胎表面用大漆作地,並利用大漆的黏性把事先熔化、鏨刻好形狀和紋飾的金、銀箔片黏附在漆地上。再塗上兩三層漆,待幹後研磨,讓漆層下的金銀箔片顯露出來,直到漆層與金銀裝飾層形成完美的平面,金銀光澤映照在黑色漆面上格外生輝。由此可見一件看似簡單的漆器背後,工匠付出的艱辛。金銀平脫鏡的製作耗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在當時即被視爲絕等之作,是貴重的奢侈品。

日本正倉院藏螺鈿紫檀五絃琵琶

螺鈿鑲嵌即在漆器上刻花紋,然後用螺鈿等物鑲嵌進去。這類漆器根據螺鈿的厚薄又可分爲硬螺鈿、軟螺鈿兩種。此螺鈿紫檀五絃琵琶採用南海夜光貝和玳瑁,嵌製成了纏枝寶相花紋、人物花鳥花紋和幾何圖案。其精緻華美的髹飾工藝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樂器裝飾的精髓,更是我國古代漆器裝飾語言和裝飾效果的巔峰。

06

宋元:剔紅名滿天下

宋元剔紅名滿天下,其中代表性人物便是楊茂與張成。剔紅是雕漆的一種。雕漆工藝主要是用少則二十道,多則百道的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規律地逐層堆積起來,達到一定厚度後,再用刻刀按照一定圖案進行雕刻。因漆色分爲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雕漆要在最後用磨炭打磨,由於漆層的高度不同,因而會打磨出“片雲、圓花、鬆鱗”等紋路。

元“張成造”剔紅嬰戲圖盤

元代實行“匠戶”制度。滅亡南宋以後,元政府在江南簽發匠戶十萬九千餘戶,分屬各匠局管理,髹漆工隸屬油漆局。這件“張成造”剔紅嬰戲圖盤是元代髹漆名家張成的作品。張成作品通常髹厚漆,故“葉厚花肥,極富質感”。後張成將技藝傳給了他的兒子張德剛,張德剛將這種風格帶入了明代宮廷。

明《髹飾錄》便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部古代漆工工藝技術專著。中載:“剔紅,即雕紅漆也。髹層之厚薄、硃色之明暗,雕鏤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如印板刻平錦,硃色,雕法古拙可賞。復有陷地黃錦者。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

“楊茂”款剔紅花卉紋圓盒

此圓盒爲所雕三朵牡丹飽滿圓潤,周圍枝葉圍簇,花苞綴於其間,畫面豐腴滿布盒外,以斜刀刻繪經脈,漆層斷面處可見不同色層,燦然成紋。足見楊茂的工藝水平。張、楊二人風格上略有不同,張成偏豪放大氣、楊茂偏典雅秀氣,都屬精美無比的傳世瑰寶。他們的剔紅技法傳入日本以後,他們稱剔紅爲叫“堆朱”,稱剔紅者爲“堆朱楊成”。

金漆木雕東方持國天王像

金漆是指用金粉作爲漆器的裝飾,主要品種有戧金和描金。戧金是宋代一種新的創造,《髹飾錄》所述:“鎗金,鎗或作戧,或作創,一名鏤金,朱地黑質共可飾,細鉤纖皴,運刀要流暢而忌結節。物象細鉤之間,一一劃刷絲爲妙。”

在推光後的漆器表面,以特製的針或細雕刀刻劃出較纖細的花紋,然後填金,使花紋和漆地產生對比明顯的視覺效果。

填金的稱爲戧金,填銀的稱爲戧銀,填彩的則稱爲填彩。從用料和技法的形成發展來判斷,戧金技藝應該是起源於春秋戰國青銅器技法“金銀錯”。

07

明:精雕細繪

明代上至皇族、下至民衆,日常禮儀之器皿大多是漆藝器皿。漆器細膩之風盛行,早期圓潤、簡練的漆器逐漸演變爲纖巧、繁縟的樣貌,裝飾內容常採用情節性題材,如龍舟競渡、聚寶盆等。果園廠是明代封建官營的漆器生產機構。製作雕漆、填漆最有特色。

果園廠中對於雕漆的規格和樣式要求極高,《金鰲退食筆記》記載:“果園廠……剔紅、填漆二種,所制盤盒、文具不一。其法朱漆三十六次,鏤以細錦,底漆黑光,針刻“大明永樂年制”,比元張成、楊茂劍環香草之式,似爲過之。”

剔紅花卉蓋盒

剔紅山水人物紋委角盤

剔紅芙蓉花圓漆盒

剔犀如意雲紋盒

剔犀作爲雕漆的最複雜一種,須45度用刀雕刻出回紋、雲鉤、劍環、卷草等不同的圖案。由於在刀口的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與犀牛角橫斷面層層環繞的肌理效果極其相似,故得名“剔犀”。這種獨特的效果燦然成紋,流轉自如,迴旋生動,取得了比純色雕漆更富於變化的裝飾效果。

黑漆嵌螺鈿二十四孝圖八角幢盒

天然漆經過氧化自身變成黑褐色,由此《黃帝內經》說“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相比於朱漆,黑漆漆膜較厚,流平性好,打磨拋光後不僅黑亮,且有幽不可測的深邃之感。在光源的照射下,螺鈿的絢麗在黑漆的幽深對比下更加突出。使用螺鈿鑲嵌的人物故事更加令人矚目。

08

清:描金斑斕

清代宮廷審美使大批漆器成爲爭奇鬥豔的奢侈品,工人想方設法增加色彩變化。以金飾漆,描金工藝最爲基礎。描金可以直接用筆畫彩,也可以畫膠漆後再塗抹金粉。

黑漆描金山水圖扁圓提樑壺 故宮博物院藏

描金彩漆是將“描金漆”與“描彩漆”兩種技法結合運用的一種複合工藝。《髹飾錄》將其列入“斒斕”類:“金銀寶貝,五彩斑斕者,列在於此。總所出於宋、元名匠之新意,而取二飾、三飾可相適者,而錯施爲一飾也。”具體方法是在一色漆地上用兩種以上的色漆描繪紋飾,然後再用金漆勾描輪廓和紋理,使彩色的紋飾與金色的紋理交相輝映,與戧金彩漆相近。由於其紋飾是描上去的,所以略高出漆平面,用手觸摸有微凸感。

漆背描金花卉紋鏡

填漆描金鉤蓮蝙蝠葵花式攢盒

戧金龍紋食盒

奉天誥命盒

清代新創有瓷胎、紫砂胎、皮胎等胎骨,這隻來自清朝中期“衍聖公”的奉天誥命盒,通體木胎,外髹金漆。

金漆木雕小神龕

圓雕洋人貢碟

金漆木雕六角形薰爐罩

清朝時雕漆剔紅依然是宮廷漆藝的代表。剔紅圖案大多以龍鳳紋爲主,也有些許花鳥,山水,人物等。直到清末,隨着航海外貿等行業的發展,雕漆工藝才逐漸傳入民間,在民間流行起來。

山水人物海棠式扁瓶

剔紅海水龍紋方勝式套盒

剔紅御製詩三清茶碗

剔紅獅戲球紋提樑匣

嘉慶綠地剔紅花鳥紋小碗

雕漆雲龍戲珠圓盒

剔紅山水人物紋鹿耳瓶

剔紅人物故事紋插屏

黑漆嵌螺鈿團花紋盒

獨家專訪武王墩考古領隊宮希成:“從開始發掘至今,有無數人追問我這個問題”|訪談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