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氣候依舊酷熱,做好四點,清除體內溼熱,還能滋陰養肺

立秋過去很久了,但大部地區的酷熱依舊持續,秋老虎的肆虐讓我們再次領略了大自然的威力。

那麼,酷熱的早秋我們該如何養生呢?

根據四時天序,立秋之後,大自然的陰陽之氣已經悄悄從“夏長”轉變爲“秋收”,氣機的形式也從升浮向沉降。受其影響,我們人體的氣機也會相應地做出調整。

大自然的陰陽氣機變化是爲了來年的生長做鋪墊,人體的氣機變化也是爲了來年的生長做積蓄。我們有必要乘這個氣候依舊溫熱的時節,好好調理一下自己的身體。

在過去(甚至可以說是正在持續的炎夏)的一個季節裡,悶熱和潮溼是其主氣,受它的影響,我們的體內也積聚了很多溼氣和火熱,這些溼熱之氣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可能是溼疹,也有可能是口瘡痘痘,也可以是一些身體重乏、食慾不振之類的問題。

很多人以爲,立秋之後就是秋天,貼秋膘是秋天養生的主要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貼秋膘——進補之前,我們有必要徹底清理一下體內的溼熱之氣,那樣纔不至於出現一補就上火、越補越虛的尷尬。

由此可見,立秋之後,我們要做的是先排出體內的溼熱,然後再在秋涼時酌情進補。

如何排出體內的溼熱?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做:

1、吃:吃點折耳根燉梨:

折耳根就是大名鼎鼎的魚腥草,是傳統的清熱解毒佳品。在鄉下,大家如果有點感冒或者上火之類的活體,諸如咳嗽、小便黃赤之類,就會挖點折耳根回來煮水喝。

進入秋天之後,爲了更好地清除溼熱之氣而不傷肺,我們可以用折耳根清除溼熱,加點梨子養肺。

先把梨切成大塊,去掉梨核,放入鍋里加水燉軟,然後加入洗淨的折耳根,冰糖適量,大火燒開煮沸兩分鐘就可以出鍋。

出鍋後,我們要吃的是梨和湯,折耳根就別吃了,味道不那麼友好。但可以留着連續使用,一般煮兩次是沒有問題的。

折耳根燉梨既能清熱祛溼,又能滋陰養肺,既沒有了折耳根本身的土腥味,又沒有過於甜膩的口感,很適合立秋後氣候炎熱的時候清熱祛溼,每天喝那麼一兩小杯,身體就會更清爽。

2、刮:刮通膀胱經:

從中醫的經絡學說來說,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在後背正中夾脊上行,爲一身之表。在臟腑學說裡,膀胱主管水道的開闔。

所以,立秋後如果能更好地疏通膀胱經,既能促進體內的氣血暢通,還可以促進體內毒素排出,諸如溼熱之氣,從膀胱而出就是最好的途徑。

我們可以選擇俯臥位,用力刮脊柱兩側肉厚的部位,從上向下運動,也可以把後背分成三部分,從上至下依次刮下來。

如果能保證每週刮通一次,相當於定期打掃環境。身體的精氣神、皮膚狀況、睡眠以及心態都會得到明顯的改善,這實際上就是溼熱得以清除,氣血更加暢通的體現。

刮膀胱經的時候,我們需要掌握好力度,傳統的觀點認爲“重刮爲泄、輕刮爲補”,因此,如果覺得溼熱太重那就用點力刮,如果身體情況不是很好,那就輕柔一些,以兩側皮膚稍微發紅即可。

3、戒:戒吃秋瓜:

在剛剛過去的夏天,各種瓜果蔬菜是我們的最愛,諸如黃瓜、苦瓜、甜瓜、西瓜等等,不但能消暑降溫,還能不充水分。

有一句養生諺語說“秋瓜壞肚”,所以,進入秋天之後,即使天氣還那麼炎熱,我們還是應該儘可能少吃生冷瓜果,無論是西瓜還是菜瓜或者香瓜,尤其是脾胃功能不大好的人,更要戒吃。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並非反對吃水果,但秋天吃水果和夏天略有不同的是,儘可能別吃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水果,適當放一會再吃爲好,比如蘋果、雪梨、葡萄等等,秋季可以適當常吃。

4、補:多吃點補肺的“米”

《黃帝內經》認爲,稻米是肺的“谷”,《素問.金匱真言論》: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爲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所以,立秋之後多吃稻米能起到養肺的好處,很多人或許會納悶,我們每天都吃大米飯,那還需要吃“稻”嗎?

立秋之後天氣炎熱,我們吃“稻”可以這麼做,那就是選擇谷芽,也就是新鮮水稻發芽後曬乾,炒香之後使用。

最合適的方法,就是用炒谷芽和能玉米一起煮,谷芽更具升發之氣,而這時候成長的能玉米,更是鮮甜可口,還能健脾、利尿、祛溼、清熱。

總而言之,立秋之後,從季節上說已經一隻腳踏進了秋天的門檻,但外界的氣溫依舊很高,只要我們做好上述四點,體內的溼熱必然無所遁形,還能起到提前進補、滋陰養肺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