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1個月,從宣佈造車到即將量產,小米汽車都經歷了什麼?

飽受爭議的小米汽車終於跨過了一道重要門檻。

11月15日,工信部發布的最新一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兩款“小米牌”純電動轎車在列。這意味着小米汽車的前期工作總算得到了正式程序上的認可,下一步將進入量產及上市流程。

從2021年3月底宣佈造車至今,小米汽車歷時31個月才現出“真身”。期間,不斷有媒體曝出小米在人才組織、生產建設、研發投入等多個方面的最新進展。要知道,該項目是由雷軍自己帶隊,還“壓上了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

宣佈造車的一個月後,雷軍曾在直播中表示,造車是“首戰即決戰”,“小米第一輛車一定是那個時候的尖端水平”,同時大致定下了首臺車10萬至30萬元的價格區間。

同年9月,雷軍公佈了汽車團隊核心成員,包括CFO林世偉、聯合創始人劉德、聯合創始人洪峰、SVP盧偉冰在內共有17人,並隨後招募了曾主導北汽集團旗下極狐汽車項目的於立國擔任小米汽車副總裁,負責統籌小米汽車綜合管理等工作。原吉利研究院院長鬍崢楠則低調加入順爲資本,成爲隱藏在小米汽車幕後的重要掌舵人。

這一年,小米也先後註冊了“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和“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並在11月宣佈落戶北京經開區,其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研發總部都將落地於此,將分兩期建設年產能30萬輛的整車工廠。

小米汽車工廠一期是在次年4月啓動建設的,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規劃年產能爲15萬輛,今年6月竣工;二期計劃於2024年3月動工,2025年完工。界面新聞曾報道,今年9月,一期工廠已開啓試生產,每週生產大約50輛樣車。

在小米汽車緊張籌備的數月裡,各種猜測、質疑、傳聞不斷,因此雷軍決定將不再介紹任何新的進展,只等到合適的時間做應有的彙報。

但進入2023年,小米造車進程明顯加快。3月,雷軍時隔七個月後再次公開提及小米造車進度,稱“進展超預期,自己有一半時間都投入在汽車業務上”。當時小米汽車研發團隊已超2300人,工程方面已順利完成冬季測試,並在後續幾個月完成了夏季測試。

除了內部的組織和生產建設,搭建完善的供應鏈也是小米造車的關鍵一步,這當中尤以電動化和智能化板塊最爲重要。

在電池供應商的傳聞中,寧德時代的確定性很高,但中創新航和弗迪電池引發了一些爭議。根據工信部的公示,小米最終還是選擇了隸屬於比亞迪的弗迪供應電池。

兩款車型中,一款採用寧德時代的三元離子電池,發動機來自匯川聯合動力,驅動電機峰值功率爲220kW/275kW,最高時速265km/h;另一款採用弗迪電池的磷酸鐵電池,發動機來自聯合汽車電子,峰值功率爲220kW,最高時速210km/h。

智能化方面,小米汽車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投入最爲明顯。2021年9月,小米以約5億元總代價完成對自動駕駛初創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的收購。原Deepmotion四位聯合創始人——CEO蔡銳、CTO李志偉、首席科學家楊奎元、研發總監張弛——均加入小米汽車,並擔任智能駕駛部專家工程師,這也是小米工程師崗位序列中的最高級別。

2022年8月,雷軍在週年演講上透露,小米汽車將把自動駕駛作爲智能電動汽車的首要突破方向,這也與彼時電動汽車市場押注智能化的大趨勢相符。小米汽車計劃採用全棧自研算法的技術佈局策略,第一期規劃140輛測試車,陸續在全國進行測試。

幾乎在同一時間,小米首款車將禾賽科技作爲激光雷達供應商的消息傳出。據《晚點 Auto》報道,這款車將以1顆禾賽混合固態雷達AT128爲主雷達,並以數顆禾賽全固態雷達作爲補盲雷達。

除上述供應商外,工信部網站頁面還顯示,小米汽車ABS(制動防抱死系統)供應商爲博世,但其他供應鏈情況仍未有明確信息。

進入下半年以來,小米汽車陸續有來自合作方的消息析出。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以汽車模具等爲主營業務的祥鑫科技已表示與小米汽車建立合作關係;電工合金表示其高壓連接件間接運用於小米汽車;德邁仕表示公司的一款方向絲槓最終用於小米汽車中;商絡電子表示公司將間接爲小米汽車供應阻容感、二三極管、電源芯片等電子元器件;凱衆股份稱公司的減振產品與小米汽車有同步開發業務;鵬翎股份表示,公司將爲小米汽車配套流體管路產品。

事實上,貫穿於小米造車整個進程的話題還有“造車資質”。過去兩年多來,行業對此衆說紛紜。隨着小米汽車登陸工信部新車申報目錄得以“準生”,糾結資質來源的聲音已不如過去突出。而當上述一系列問題陸續被解決後,外界希望能在明年的車展上看到小米汽車的身影。

至此,小米造車的確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要取得和其手機產品類似的市場地位,還有太長的路要走,不僅要面對來自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激烈競爭,還需要在生產、研發、技術、渠道、人才等多個方面做持續的鉅額投資。

一切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