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副外長:以爲操弄反華議題沒影響 事實證明錯了

立陶宛副外長:以爲操弄反華議題沒啥影響,我們都想錯了。(環球網)

觀察者網報導,操弄反華議題反致經濟受困後,立陶宛政府內部開始有人「反思」了。據立陶宛國家廣播公司(LRT)1月9日報導,立陶宛副外長曼塔斯·阿多梅納斯(Mantas Adomenas)接受採訪時直言,他們沒想到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一事會造成如此大的經濟損失。去年8月,阿多梅納斯曾表示,會讓其他國家看到,「就算支持臺灣,也能活得好好的」。

「(當時的)風險評估是基於雙邊經濟關係的上限,即雙邊的進出口額。」阿多梅納斯告訴LRT,立陶宛政府最初評估後認爲,在臺灣問題上「搞事情」並不會給自己帶來「重大經濟損失」,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阿多梅納斯說,中方不僅作出雙邊迴應,還「對歐盟市場施壓」,這正是立政府沒有預見的。

其實,這並非立陶宛政府首次承認判斷失誤。去年12月28日,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宣稱,中方對立陶宛施加了不適當的壓力,立陶宛不至於遭受如此嚴重的經濟打擊。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迴應稱,中方有權做出正當合理反應,立方做了錯事,不僅從未反思悔改,反而四處造謠生事,這種避重就輕、轉移矛盾的公關手段是可悲的。

在去年8月宣佈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後,立陶宛政府便開始頻繁炒作臺灣問題,反致本國企業苦不堪言。

去年12月初,立陶宛外交部證實,中國大陸海關似乎已經把立陶宛從系統中移除;9日,立外交部副部長透露,大陸已要求跨國公司在立陶宛和大陸市場中二選一……針對所謂二選一的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中方一貫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行事。

官方數據顯示,立陶宛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國家,中國是其第22大出口目的地。儘管雙方直接貿易規模不大,但立陶宛有數百家公司依賴出口經濟,爲與中國貿易的跨國公司生產零部件、傢俱、服裝等產品。

「當時我們只注意到了這一點——雙邊進出口總額。」立陶宛工業家聯盟主席亞努利亞維丘斯也向LRT大吐苦水,稱他們之前想得太簡單了,立政府在涉臺問題上的舉措害慘了該國企業。

在此背景下,立陶宛政府嘗試自救,施壓臺灣打開市場便是選項之一。1月5日,臺當局宣佈將在立陶宛投資2億美元,併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以「接收被大陸拒收的立陶宛商品」。

但立陶宛企業對此並不樂觀,表示臺灣在市場規模上「根本無法與中國(大陸)相比」。立陶宛經濟學家伊茲戈羅丁(Alexander Izgorodin)也說,即便臺灣市場最終能起作用,但「遠水救不了近火」,企業正在遭受巨大損失。

直到現在,立陶宛政府還在寄希望於歐盟和美國,立副外長阿多梅納斯說,他希望歐盟、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可以幫立陶宛「主持公道」。但就在不久前,歐盟高官坦承,歐盟委員會只能在評估中方行動且各成員國達成一致後纔會提供援助,這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

近一段時間,立陶宛政府內部就涉臺政策爆發公開矛盾。立陶宛總統承認以「臺灣」名義開設「代表處」是一個錯誤後,在該國政壇引發軒然大波,立總理和外長相繼出言反駁。1月6日,立總統發言人指出,「總統請外交部長提出一個具體方案,來緩和對華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