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勤:追憶我的恩師黎介壽院士!
黎介壽院士
我的恩師黎介壽院士是東部戰區總醫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腸外瘻治療的創始人、臨牀營養支持的奠基人、異體小腸移植的開拓者、野戰外科專家、著名的醫學教育家。
在我們學生的心目中,他非常樂觀、堅毅,而且淡泊名利,性格比較內向的,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老先生。他非常熱愛生活,喜歡小動物,喜歡花花草草,喜歡攝影,這就是我們心目中老師的形象。
家國情懷 矢志報國
黎介壽院士1924年10月生於長沙,正是日本侵華期間。他成長在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童年經歷過日本人轟炸長沙事件,親眼看到很多同胞倒在血泊中。那些年他一直在顛簸流離中度過。
後來,他與弟弟一起考上了國立中正醫學院,即現在的南昌大學醫學院。期間爲了逃避日本人的轟炸,他從南昌徒步到了福建長汀縣。第一次看見我,當得知我是福建人時,他便問:“你離長汀有多遠?”我當時還奇怪,老師怎麼會如此關心這個地方。
後來知道,黎老曾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單褲、草鞋徒步到了長汀,那是段令他刻骨銘心的經歷。他還曾告訴我,長汀的油餅很好吃。我默默記在了心裡,安慰他:“將來有機會一定帶您重新走一次長汀。”但是非常遺憾沒有完成這個心願。
正是這段經歷,奠定了老師的家國情懷,他從小就立志報國。他最早想學工科、機械類的專業報國。後來因上醫學院免費,所以考進了醫學院。他常說:“作爲一箇中國人,一定要爲國家做點事、盡點力。”
解放以後,他兩次赴朝參戰,擔任戰地醫療隊副隊長。他這一生最珍惜的便是因抗美援朝獲得的一枚勳章。
在後來歷次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黎老總是身先士卒,比如“南京湯山中毒事件”,大批量的中毒患者到我院後,黎老親自指揮我們去搶救這些傷員。抗洪、非典、汶川地震,他都盡力親力親爲,實在無法到現場,他也會通過遠程會診提供幫助。他說:“人的一輩子能夠爲國家、爲人民做一點事情,這是畢生的榮耀。”
湯山中毒事故搶救現場的黎老
2020年,我當時有幸赴武漢火神山抗疫。走之前,老師將我叫到家裡囑咐:“一定要珍惜這個榮譽,一輩子能夠代表國家,去服務人民,這是很少有的機會。”他還給我列了一個必備物品清單,督促我做好準備。
在火神山抗疫期間,黎老也不停地發微信鼓勵我。其間還喜歡跟我們討論一些疑難病例。抗疫回來後,當得知我代表全軍醫護人員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時,他自豪不已。
作者與黎介壽院士(右)合影
患者至上 醫者仁心
黎老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件事,他是我見過的對病人最好的醫生,有時候作爲學生,我們會抱怨他太寵病人了,快把病人寵上天了,讓我們羨慕不已。他治癒過腸瘻嬰兒、“短腸女患者”,操作了亞洲首例小腸移植成功病例。他對我們說,人間最美的風景是病人治癒後回到家庭。
治癒的腸瘻嬰兒
不論病人提出任何要求,只要能做到他都會盡力,一位32歲的腫瘤患者,最大的願望是能吃東西,黎介壽院士做了4個小時手術才實現了患者小小的願望。他把患者的任何需求都當作最高的需求。
他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基於臨牀患者的需求。比如腸外瘻,是因一名軍人創傷後發生了腸外瘻,黎老意識到全國有很多這樣的病人。因此他管着一個腸外瘻病人整整4年,其間病人需要引流,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腹腔引流方法,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因爲這些病人不能吃飯,黎介壽院士引入了腸外營養。後來他又發現長期進行腸外營養,病人容易出現肝功能等器官功能損傷,所以又發展了腸內營養,建立了一個腸內營養體系。
當發現短腸症的病人,長此以往會出現肝衰竭,他又開始在小腸移植上努力。看到很多經過小腸移植的病人往往會出現肝衰竭,便又深入鑽研肝小腸移植技術。
發現腸瘻的病人容易出現嚴重的腹腔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因此他建立了外科重症醫學。他所有的研究全部來源於病人的需求,沒有一樣是爲了追逐熱點而產生的。
爲何後來他建議我們鑽研胰腺炎?因爲發生腸瘻的很多病人都患有胰腺炎。爲此我開始研究胰腺炎和創傷。如果說在行醫生涯中,黎介壽院士最憎恨什麼?那就是過度醫療。有時候看到醫生用不該用的藥,做不該做的手術,他會非常生氣地質問:這個藥是你需要用,還是患者需要用?這個手術是你需要做,還是患者需要做?
黎介壽院士很喜歡攝影,經常會跟我們分享一些照片。有次患者痊癒回家後發給他一張全家福。看到這張照片時,他跟我說,其實拍花草草就那麼回事,你看這纔是人間最好的美景。由此可見,在他的心目中,病人的分量有多重。
年過90的黎老仍會在ICU外,等待患者搶救後病情平穩。他一直告誡我們,一個好醫生,眼裡看到的是病,但心裡裝的一定是患者。
年過90的黎老在ICU外,等待患者搶救後病情平穩
堅定信念 百折不撓
因爲種種原因,黎介壽院士沒有入黨,解放以後,他每年都要寫入黨申請書,整整寫了30年,總共29次,一直到了1979年才入黨。他做事不屈不撓,其間也受了很多的委屈,但是始終堅持去做一件事情。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一條腸子走到底,所以說纔有了今天這樣令我們難忘的一個他,他將遇到的所有磨難都變成了內心的財富。
黎老是我事業的嚮導 人生的楷模
可以說是黎老點燃了我對事業的熱情與追求。21歲到南京軍區總醫院時,我懵懵懂懂的,對未來沒有任何想法。當時我是一名消化內科醫生,作爲住院總,有一位病人因無法確診,請黎老來會診。他看完後說過幾天再來。之後他帶了一大堆文獻複印資料過來,告訴我們,這是全球第19例空腸迴腸炎。當時我還曾爲此撰文發表在了《中華消化雜誌》上。我當時覺得,做醫生還能邊看文獻邊治病人,挺好。我也開始學着黎老那樣碰到不懂的東西找文獻。1993年我成爲了黎老的研究生,沒想到,在他的身邊整整工作學習了30年。
李維勤教授
我能走上急性胰腺炎這個領域,是因當時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非常高,黎老爲此專門組建了急性胰腺炎團隊,一位師兄帶着我在這個領域努力。隨着病死率的下降,我們向黎老彙報時覺得他應該會滿意。結果他說不行,你們還沒有形成一套有用的流程、一項成型的技術,一定要寫出一些技術規劃。技術規劃出來後,他又說還不行,這個手術創傷還是大,一定要做微創。在我們發展了微創技術後,他仍不停地對我們提要求,“病人轉到你們這裡都是病情後期了,你一定要做轉診平臺,要做聯盟。”爲此,我們組建了聯盟,做了技術平臺,做到了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等。
黎介壽院士名言
再困難的任務,把它分解了,逐個解決就不難了。
——黎介壽
再難的日子,你向前看,往前走,走着走着,這一頁就翻過去了。
——黎介壽
一步一步成長到現在,東部戰區總醫院總醫院重症醫學中心成爲了全國最大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轉診醫療中心,腹腔感染領域也是全國最大的轉診醫療中心。是黎老點燃了我們的夢想。在成長過程中,我碰到很多的困難。他經常告訴我:再困難的事情你把它分解了,不就一個個解決了嗎?這種工作的方法讓我們一直堅持並從中受益。每當有困惑與困難時,我們都會習慣性地到黎老家,在他身邊嘮叨嘮叨。
2023年8月,我又一次碰到了困難,當時坐在從合肥回南京的火車上。我想今晚一定要去黎老家裡去,跟他說說這個事。當我猛地一回頭,纔想起來黎老已經走了,那一瞬間我淚如雨下。我才知道這些年我與黎老情同父子,他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支撐着我走到現在。
(講述人:東部戰區總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李維勤教授 整理: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