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倚南卓越研究獎 長庚醫師發明「鏡像手」獲獎
土城長庚復健科主任黃書羣因發明踏步車獲獎。(陳人齊攝)
裴育晟醫師開發的鏡像手,可讓中風病患以健康手訓練患側。(陳人齊攝)
臺灣復健醫學會及連倚南基金會今日進行卓越研究獎頒獎典禮,長庚醫院今年以中風病患復健治療爲概念榮獲2大獎,由林口長庚復健部部長裴育晟、土城長庚復健科主任黃書羣分別以「鏡像手」、「踏步車」兩項創新開發獲殊榮。
裴育晟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常年致力將神經科學新穎理論應用於臨牀復健上,這次以開發「鏡像手」(MirrorHand)產品獲獎,此外骨骼機機器手,是利用雙手同動的機電原理,讓病人左右側大腦得以協調工作,改善中風病人之手功能。
裴育晟說,本產品是讓病人的患側手穿戴機械手,健康手在穿戴感測手套後,由健康手控制患側機器手操作真實物品、建立有感受的治療情境。更重要的是,此治療技術使用病人的左右手協同操作機械手,可以讓大腦的神經活化,大幅提高復健的療效。
他指出,由於「鏡像手」具有特別療效,目前已在國內20餘醫療院所使用,亦取得美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之查驗登記,大規模在國外銷售,可說是臺灣復健醫材開發的成功典範。
至於由黃書羣開發的踏步車,則是讓中風患者在模擬踏步過程中,運用自身力量四處輕鬆移位,其車體設計考量經濟性及安全穩定性,讓無法行走的偏癱病人也能以健側帶動患側,以踏步的作動方式移位。
黃書羣說,臨牀研究發現,中風病患每週3次的復健,僅需12周就能達到心肺耐力的顯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活化、凝血酶生成和發炎細胞激素均有下降,顯見運用踏步車運動訓練帶來的抗血栓和抗發炎好處。
臺灣復健醫學會表示,行動不便的身障病友,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全身性運動方式,且形成持續的習慣。切莫因爲肢體活動受限而過着坐式生活,少動日子久了,必定招來各式疾病。如果病友找不到可長可久的運動模式,可向復健科醫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