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談》文化南向擋不住人才西進

臺灣文化南向所遭遇的挑戰之大,產業南向與其相比只能說瞠乎其後。(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新政府上臺,對臺灣經濟畫了一塊大餅,就是所謂的「南向政策」。而文化部門也開始爲政治服務,近日派出下屬藝文機構幹部,前往越南等地參訪,嘗試建立更多文化交流管道,也編織着臺灣藝文界汲取東南亞與南島養分的願景。

文化南向是春秋大夢

然而從文化市場理論來看,新政府的文化南向政策終將是一場春秋大夢,最多停留在禮尚往來的聯誼互訪,既無法協助臺灣藝文青年學子就業,也無法在東南亞與南島建立市場。

臺灣文化南向所遭遇的挑戰之大,產業南向與其相比只能說瞠乎其後。產業南向關鍵是經濟利益,只要有利可圖,不難找到合作伙伴並落地生根。但文化牽涉到族羣認同與價值觀一種有關自我定位的認知與態度,小則關乎階級、身分與品味,大則牽涉國家與民族意識。

包括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都有強烈排華情結,臺灣文化產品所面對的嚴峻挑戰,將是巨大文化隔閡所產生的「文化折扣」甚至敵意,文化南向成功機率微乎其微。東南亞與南島既然無法形成一定規模的臺灣文化市場,我方藝文人才連起碼的就業機會都是奢望。

反觀大陸近10年文化建設不斷加碼,而且生態越發活絡。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2010年起大陸文化產品出口金額已躍居全球之冠。2013年大陸取代美國,成爲視覺藝術和工藝品最大出口國,出口額爲494億美元,佔世界總額33%。去年11月,廈門理工學院與臺北教育大學發佈的研究報告統計,2015年大陸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兆5829億人民幣,名列全球第一。

由於文化市場不斷擴大,大陸對人才與內容的需求也更爲迫切。而且大陸有好幾種文化領域的生態系統未甄成熟,目前僅在起步階段。舉例來說,大陸近10年興建數百間國際級劇院,2010年起,每年有10間以上劇院交付使用。2016年新開業劇場37家,其中11家投資超過1億人民幣。然而大陸接受過專業劇場管理、營運、設備操作等技術與行政訓練者,卻不到總需求量的30%。除了表演藝術,文化與自然遺產服務設施,設計和創意產品等,均有很大成長空間,需要大量人才投入,這些都是臺灣藝文界可施力之處。

臺藝文人才遍佈大陸

因此我們看到臺灣劇場導演賴聲川2015年底在大陸擁有了專屬的「上劇場」,也看到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的大陸邀約一擋接一擋,而且好評不斷。大陸銀川當代美術館館長謝素貞出身臺北市當代藝術館;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系系主任黃韻瑾曾任臺新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陳正哲也是臺灣人,最近還加入江蘇大劇院的營運團隊。廣州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蘇州交響樂團、貴陽交響樂團、杭州愛樂等,到處可見臺灣樂手或行政人才爲其所用。

當前民進黨政府無法提振臺灣經濟,包括年金改革、廢除核電等,反而雪上加霜,經濟不振的後果必然反映在文化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臺灣人才只會加速西進。至於文化南向附加訴求的文化交流,臺灣早就做很多了,包括亞太傳統藝術節、南島文化節等,因此未來能省則省,不要浪費人民的納稅錢。(作者爲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