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新華鮮報|“好房子”長這樣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好房子”長這樣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

“好房子”長啥樣?

“大家希望住的房子層高能高一點,通風、採光能好一些,密閉性、隔音性能強一些,室內空氣能夠潔淨、溫度適宜,既不幹燥,也不溼冷。”

3月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回答如何爲人民羣衆建設“好房子”,引起會場內外不少代表委員熱烈討論和社會廣泛關注。

代表委員表示,“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令人期待。報告提出,適應人民羣衆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範,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好房子”是百姓居之所向、心之所往。

不同時代有不同標準,“好房子”的內涵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科技的升級而發生不斷變化。當前,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經超過40平方米,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

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建設“好房子”直接關係到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

倪虹說,住房城鄉建設部將重點從立標準、強科技、抓項目三方面推動“好房子”建設。

如何立標準?倪虹說,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期在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也在修訂《住宅項目規範》,其中有一項,就是把住宅的層高標準提高到不低於3米。

“好房子”與新科技相互成就。燈光可以自動感應,窗簾可以語音控制,溫度溼度可以智能調節,人的健康可以實時監測,就像有了一個貼心的“管家”……建造“好房子”,科技賦能、創新引領是趨勢。

據介紹,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大力推廣惠民實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着力解決隔音不好、滲漏、開裂、反味等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同時,還要積極推動全屋智能。

抓項目推進。不同面積、不同價位有不同的好房子。新房子要建成“好房子”,老房子也要改造成“好房子”。

記者瞭解到,各地正在紛紛開展“好房子”相關實踐探索。不僅在新房子上發力,也在保障性住房和老舊小區改造等方面着力。

各地首先要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政府的民生工程一定要帶頭。同時,要結合城市更新,採取多種方式,把老房子想辦法改造成“好房子”。

針對羣衆多樣的居住需求,要精心地、有創意地設計出不同戶型、不同面積的“好房子”,讓房子的每一平方米都物盡其用、物有所值。

一些代表委員表示,對房地產行業來說,建設“好房子”,也是產業轉型的新賽道。不僅給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建造技術提供了廣闊應用空間,還將釋放出擴內需、促消費的巨大潛能。

建“好房子”,實現更高水平“住有所居”。未來,還要建設更多“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穩穩託舉百姓幸福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張凱麗說:“‘好房子’要溫暖,要有一個家的感覺,要裝滿快樂、溫馨和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