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評|人民警察爲什麼簡稱“民警”
“民警”二字,是中國人民警察的簡稱。爲什麼會這樣簡稱?
記得在香港影視劇中,人們常常稱呼警察爲“警官”或者“阿sir”。稱呼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就兩樣。
我們的民警,是一個高強度的職業。從處理街頭糾紛到執行緊急任務,從交通疏導到深夜巡邏,從打擊違法犯罪到服務人民羣衆,不僅需要處理多樣複雜的情況,還要承擔較高的職業風險。所以,從事這份職業的人往往自帶光環,讓人不由地心生敬佩。
有人說,人民警察上“管”天,下“管”地,中間還“管”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這話或許有些誇張,但民警要負責的事情多且雜,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以基層派出所爲例,一名普通民警的一天包括接警、調解矛盾、巡查治安、處理各類突發事件,甚至協助解決居民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這些看似普通的工作,卻往往關係到老百姓的安全感與生活質量。所以說,“民警”二字,首先是“民”字爲先。
爲了老百姓這份安全感與生活質量,民警們的辛苦付出有時候並不會被人們看見。譬如,刑偵民警常年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需要做大量蹲守、摸排、偵查等工作,一般老百姓並不知道他們的辛苦。禁毒民警面對的往往是最危險的犯罪團伙,甚至面臨生命威脅,他們的工作更需要隱蔽。當然,還有很多社區民警常年默默奉獻,從幫助尋找走失的老人和兒童,到化解鄰里糾紛,再到爲羣衆辦理證件,他們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也讓“民”字更加彰顯。
毫不誇張地說,“有事情找民警,有困難打110”,現在已成爲人們的習慣性動作。說實話,面向社會公衆的服務性電話號碼中,110無疑是最深入人心的。而民警,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早已超出“執法者”的內涵,成爲社會安定的守護者、羣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幫手”。舉個例子,前不久,南京市公安局開啓“警營開放月”活動,邀請百萬市民走進警營、現場觀摩、互動體驗,來近距離、多維度接觸公安民警、瞭解公安工作、感受警營文化。活動受到市民熱捧,很多家長帶着孩子們去開眼界、長見識。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人民警察爲民服務,出臺了很多改革舉措,讓很多過去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爲可能。比如,在江蘇很多地方,老百姓打110,不僅能語音溝通,還能變成視頻模式,讓警方第一時間看到現場情況。再比如,過去老百姓到公安機關服務大廳辦理諸如戶口登記、護照辦理、各種證件更換等等事項,諸多窗口會讓人分不清該找誰,如今隨便哪個窗口都能辦理全部業務。而且,很多服務通過網上或者異地都可以辦理了。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老百姓對“民警”的“民”字體會更深。
今年1月10日是第五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在國家層面專門爲人民警察隊伍設立節日,這顯然是黨和國家對人民警察隊伍的充分肯定。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也都知道了這個節日,並且以各種方式向身邊的人民警察送上節日的祝福,這是人民羣衆對“民警”的肯定和褒讚。
現在,時代飛速發展,科技也在分秒間改變着人們的生活,而老百姓對於身邊的“民警”,也同樣有着進一步的期待。譬如,如何更加精準地迎頭痛擊各類危害百姓的違法犯罪,面對電詐毒瘤怎樣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打擊舉措,對一些涉及羣衆的輕微違法如何更加人性化執法,如何通過網絡辦成更多事項,等等。這些來自人民羣衆的期待,是“民”字的豐富內涵,也是“警”字的職責所在。
矢志不渝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這是最崇高的使命。
(倪方方)
圖片 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