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玄:文化力量超越隔閡 為兩岸和平發展做出貢獻

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認爲,文化的力量能爲兩岸和平發展做出貢獻。圖爲劉兆玄23日在首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上致辭。(中新社 )

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23日出席在北京舉行的首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並致辭,遭部分媒體及綠營民代指控是淪爲中共「統戰樣板」,愧對曾擔任過的行政院長職務。對於有心人士刻意污衊抹黑,劉兆玄24日表示深感遺憾。他強調,中華文化峰會的召開能夠以文化力量超越隔閡,不僅可以加強兩岸彼此瞭解,促進雙方人民同理心,也能爲兩岸和平發展做出貢獻。他的付出值得肯定,不容曲解。

劉兆玄23日在致辭中表示,中華文化展現了一個超過五千年、從未間斷的文明所發展出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他認爲,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無論現實政治如何變遷,這份文化根基始終穩固。自1949年兩岸分隔以來,儘管70多年時間將兩岸分處,但中華文化始終聯繫着兩岸人民的情感與記憶。

他並談到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內化與發展。劉兆玄說,中華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如儒家、道家和佛教,構成了豐富的哲學體系,也成爲了民間的風俗與信仰基礎,1945年臺灣光復,臺灣從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中解放。1949年之後,大批從大陸各省遷臺人士帶來了豐富的中華文化遺產,這使得臺灣成爲一個文化的熔爐。在這片土地上,各省的文化與臺灣本地的400年移民文化相結合,孕育出一種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劉兆玄稱,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臺灣的文化面貌,也對一代臺灣人的心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文化中的內涵如家族觀念及道德倫理等元素,已深深內化於臺灣社會。即使在今天,無論是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臺灣人無時無刻不在體現着中華文化的傳統。

致辭中,劉兆玄還提到,大陸曾發生過十年的文革,許多珍貴的文物在革命的洪流裡遭到毀壞,曾經深植於中國人人心的價值觀也受到衝擊。50年前當大陸陷入文化大革命的激流時,臺灣正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一時之間,臺灣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

他表示,令人感慨的是,在大陸逐漸開始重新重視傳統文化的價值時,臺灣卻逐步走向「去中華文化」的道路。這無疑讓許多有識之士感到痛心與憂心。

劉兆玄稱,海峽兩岸分隔70多年,文化的發展及演進中產生不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現象,但這也爲未來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豐富的課題。

他指出,今天,西方文化的全球治理體系已出現重重問題,全球有識之士開始向其他文化體系中尋求不同的思維,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對21世紀的人類有着重要的啓示。

劉兆玄認爲,兩岸在中華文化的認同下,合作共榮,發揚中華文化中愛好和平、崇尚王道、反對霸權、以民爲本、生生不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特色,使中華文化不僅榮耀於華人世界,也能對新世紀人類亟需面對的挑戰,包含「全球倫理」、「包容性發展」及「環境可持續性」等諸多課題注入中華文化的智慧,爲未來的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