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寒冬再升級?高盛預測:房價25年或下降25%,什麼信號

樓市寒冬再升級?高盛預測:房價25年或下降25%,什麼信號?

最近,國際知名投行高盛,又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做了個分析,先上預測結果:

高盛預測,接下來國內房地產市場將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新房價格要到2025年底纔會企穩;

②從現在到2025年底,房價可能還得再跌個20%到25%。

③從2025年到2027年,新房市場的銷售額應該會保持在8萬億這個水平。

投行大佬預測的依據是什麼?

在他發佈的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最新研判報告中,指出了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截至2024年底,我國未售出的房地產庫存,在全部完成建設的情況下,其總價值預計將達到驚人的93萬億元人民幣。

第二,到2024年,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總債務規模將達到59萬億元,這一數字尚未包含預售定金。

也就是基於上述這些依據,所以高盛分析認爲,儘管還將採取大規模的救市措施,但是由於當前的高庫存以及沉重的債務壓力,短期內難以解決當前面臨的這兩大問題,所以預計2025年還將有20%到25%的一個下行空間。

當然,這也不是高盛第一次對我國樓市進行預測,記得更早的時候也對我國房價做過一次預測:

中國房價在2021年第三季度達到頂峰後,會經歷24個季度的下跌趨勢,一直到2027年第三季度才能見底。

但是,通過高盛的這兩次預測,足以表明,哪怕是這樣的大佬,也無法對我國樓市進行準確判斷。當然,這也充分說明,房地產市場預測受到衆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其準確性存在較大波動。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對於高盛等機構大佬的預測,聽聽就好了,沒必要太當真,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簡單的參考,但是真的別太認真了。

畢竟,市場變化太快了,尤其是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面臨政策與價格的雙重鉅變,甚至還有一些不可控因素,誰也不敢100%打包票。

而且從全球來看,房地產業在絕大部分國家依舊是支柱產業。我們亦是如此,它依舊對GDP增長、財政收入和就業有着直接且巨大的支撐作用。

所以,這也是爲什麼我們最近幾年都在拼命救市場的原因所在。

那麼,高盛預測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們換個角度來提問,試想一下,如果2025年的價格真如高盛說的,在今年的基礎上繼續下行25%,那會是一個什麼概念?

相當於價格可能回到2015年—2016年,但是要知道,我們很多人買房的時間點卻在2016年以後,關於這一點,可以用數據說話:

根據機構數據顯示:

2018 年之前,我們的交易面積每年不到 10 億平米,但 2018 年之後,每年交易量都超過了 20 億平米。

2018年到2022年,我國總共房子成交了113億平米,佔比2013——2022年十年交易面積的62%。

這113億平米,如果按照面積來計算,一套90平米,相當於1.26億套房子,假設一套房子3個人,那麼,113億平米就相當於涉及的人口規模達到了近4億人。

另外,中國老百姓的財富70%都壓在房子裡,換句話來說,我們絕大多數家庭實際上都承擔着鉅額的債務壓力,而且這個債務率甚至高達60%以上。畢竟,之前絕大多數人貸款都是按三成首付。

那麼試想一下,如果房子價格按照高盛的說法繼續下行25%,回到2015年,那也就相當於整個跌幅超過了40%。

到那個時候大家都會發現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以前掏空家底攢下來的首付跌沒了,甚至還得倒賠未來30年的利息。

換句話來說,如果你住的房子市價遠遠低於你在銀行的貸款,你覺得,有幾個人還願意繼續供房?到那個時候,資產不值錢,斷供可能就會成爲最優解。

但你要知道,一個人斷供激起不了多大的浪花,如果是一億個家庭,那將是一個什麼概念?

屆時甚至會引發金融風暴!

所以,大家覺得高盛的這個預測有多少含量?“大校長”有沒有可能任由這個市場繼續往下探25%?

總之一句話,咱們無論如何都會想辦法讓這個市場保持穩定!即使是穩中有降,也不可能像高盛預測的驟降!

對於咱們普通老百姓該如何應對呢?

我們的建議是,保持理性態度,密切關注市場動態,不鼓勵過分長遠的規劃,更爲審慎的做法是:

一個大利好落地以後,再觀察2到3個月的時間窗口,評估成交量是否持續上揚,價格是否趨於穩定,然後再做購房決策,到那時也不遲。

畢竟當前已經不再“一買即漲”的市場,恰恰相反的是,房價正處於下行調整階段,而且當前的各種利好政策的目的也是爲了穩定市場,促進房地產行業的企穩回升。

在這樣一個趨勢下,如果着急進場,結果可想而知?

咱們就拿去年的舉例,如果去年的時候你貿然進場,現在是不是起碼要虧損10%?如果你當時買的房子偏一點,質量差一點,現在估計虧的就更多了。所以這不就是咱們經常所講的“抄底抄在半山腰”嘛!

所以,當前對於有需求購房的家庭來說,買房不僅要記憶當前的經濟條件以及長遠的工作及收入穩定性進行預判,而且還要衡量家庭的債務水平,在市場下行趨勢中,哪怕出現再大的利好,也不要急於跟風。

不要因一時的衝動,盲目投資,讓自己陷入風險之地!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