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非洲豬瘟防控新挑戰 部分省區發現「低致死率自然變異株」
▲爲防治非洲豬瘟,大陸多地的養豬場加強消毒措施。(圖/CFP)
自2018年8月3日大陸通報出現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後,病毒快速蔓延,2年多後病毒也出現變異。據中國農科院最新研究,部分省區出現低致死率的非洲豬瘟基因II型自然變異流行株。
據《澎湃新聞》報導,該份研究顯示,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在2020年開展的非洲豬瘟流行病學監測及病原學研究中發現,我國部分省區出現了低致死率的非洲豬瘟基因II型自然變異流行株。
研究團隊認爲,低致死率的非洲豬瘟基因II型自然變異流行株臨牀表現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早期診斷難度加大,爲中國大陸非洲豬瘟防控帶來全新的挑戰,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儘快制定和採取應對策略。流行病學監測及流行株的基因組變異、生物學表型及致病力研究對非洲豬瘟防控具有關鍵指導意義。
以上研究結果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相關成果於2月26日在線發表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題爲《Emergence and prevalenc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lower virulen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es in domestic pigs in China in 2020》。
▲大陸2020年豬肉產量4113萬噸,下降3.3%。(圖/CFP)
據悉,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類古老的病毒,早在1921年在非洲肯尼亞首次發現,至今有約100年的歷史。非洲豬瘟即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可達100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爲法定報告動物疫病,中國大陸也將其列爲一類動物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