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甘山海情|“蔬菜大王”闖西北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彭勇超拎着一兜子現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田地裡。

彭勇超來自山東,在山東擁有自己的蔬菜種植加工企業。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西北,來到甘肅臨夏和政縣。

來這的原因簡單又衝動,2020年初,他從新聞中聽聞東西部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改革開放後,致力解決東部和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一項制度),瞭解到山東濟南對口和政縣,彭勇超心中一熱:“我要去西北。”

他站在田間,舉起裝滿現金的兜子晃了晃,附近圍觀的村民交頭接耳一番,慢慢圍了上來。

這是彭勇超在甘肅臨夏和政縣,招到的第一批爲他幹活兒的當地人。在此之前,這片孤寒之地鮮有企業來主動掘金,偶然來流轉土地開發種植的企業,也半途而廢,選擇了跑路。當地對彭勇超更是難以信任。

土地流轉是他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爲了說服當地農民和地方政府,彭勇超四處奔走,卻也四處碰壁。

情急之中,他找到了破局的關鍵。

孤身上甘肅

走,去拿地。

2019年冬天,由於疫情等原因,物流不暢,訂單受阻,彭勇超的蔬菜業務遇到了極大的瓶頸。一籌莫展時,山東地方新聞播報的新一批“東西部協作”讓其眼前一亮。

這項延綿近30年之久的國策,在彭勇超眼中,意味着新的市場機會。他自己從一名民營企業人士的角度,對這則新聞進行拆解,提煉出“濟南”“西北”“土地”這三個通俗易懂的關鍵詞。

彭勇超沒有多想,直接訂票,說走就走,直奔濟南對口協作的地區,甘肅臨夏和政縣。

去西北的路上,他大致規劃出幾步市場推進戰略,第一步先拿下當地合適的土地,然後種菜;第二步再打開市場,拓展訂單;第三步是在西北構建一條較爲成熟的蔬菜產業鏈,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全程打通。

沒有人脈和背景,也沒有政府背書的彭勇超嘗試在和政當地找到一個蔬菜基地老闆,先收購這位老闆的蔬菜,想從其身上尋找突破口,詢問其流轉土地的關竅。

這位當地老闆衝村委會指了指,彭勇超隨之開啓了“特種兵”式拜訪之旅。

兩天時間裡,彭勇超密集拜訪了當地的村書記、鄉鎮領導、縣政府農業農村局領導,一家又一家跑,向每一位見到的地方幹部,表達他想流轉土地的訴求。能想到的地方政府部門,他都敲了一遍門,無奈所有的拜訪,都吃了閉門羹。

一名地方幹部對他說:“我們對你的企業完全不瞭解,不清楚你們的市場實力,容後再談吧。”

一腔熱血的彭勇超,意識到自己來得實在匆忙,連企業簡介都未準備。站在地方政府的門外,另一名地方幹部給他指了一條路:“不要單槍匹馬,而是要找在這掛職協作的濟南幹部幫你想想辦法。”

破局

四年過去,彭勇超還能快速背出當年首批來西北掛職的數名濟南幹部名字。

那一天,距離新年不到一週,在西北屢屢碰壁的彭勇超有點發怵,做好了再次被拒的準備。令他沒想到的是,從他自報家門的那一刻,事情的推進就超出了他的預期。

拿到彭勇超公司簡介的濟南掛職幹部,對他的企業產生了濃厚興趣。

一名幹部發問:“我們爲什麼要選你?”

彭勇超直言:“我去考察過了,那裡沒有什麼大型工業企業,農業是它的命脈和基礎。那裡多種玉米,不算經濟作物,而我是種菜的,有自己的銷售渠道,能創造更多經濟效益,選我,沒錯。”

第二年開春,彭勇超迎來了第一次破局。

濟南掛職幹部和他一同回到西北,找到當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完成了土地流轉。彭勇超擼起袖子,準備種菜了。

沒想到,初下田地的彭勇超,又遇到了招工難題。他再三介紹動員,當地農民也不願意來工作。

這一次,掛職幹部出面都不好使了,當地農業局局長圈出兩條紅線:不可破壞土地、不可拖欠地租和工資。彭勇超發誓,不管掙不掙錢,一分工人工資也不會拖欠,包括地租在內。但是,當地人依舊不信。因爲,在他來之前,曾有一家企業來當地試過拿地種菜,幹了沒幾天就跑路了,讓當地更加緊鎖大門。

爲了重塑信任,彭勇超決定讓當地人“看到錢”,拿出真金白銀,直接將6000元現金帶到地裡,當天幹活當天結,不欠任何一個人的工資。

如此堅持一個月後,村子裡開始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跑來應聘,工資的發放,也從原本的一日一結,逐漸穩定至一月一結。背靠土地爲生的當地農民明白,經過一個多月的播種,農作物的長勢很好,已經能看出端倪,憑藉經驗判斷,這個老闆不會跑路了。

一名姓馬的農民給彭勇超扛來了自家殺的羊:“你不是騙子,我明年還要在你這幹。”

除了地租和工資,彭勇超還守着一條底線,每年都給村集體經濟分紅。

當地村集體將50萬元本金投資入股彭勇超的企業,他和村民們商量好,每年固定給村民18萬分紅,如果效益好,分紅金額還會漲。

野心

彭勇超想要更多,想將縣城現有的2000畝地種植規模,擴充至3000畝,甚至連政府主導的高標準農田項目,他都有心嘗試。

他想成爲西北的蔬菜大王,用他自己的話說,人總是要有點野心。

除了種植和銷售,他還想在西北當地拓展蔬菜深加工產業鏈,比如烘乾、醃製等環節的完善。他曾想過利用雲南、山東等其他分公司已經成熟的深加工鏈條,來加工西北的農作物,但那樣成本會非常高。

經過覈算,彭勇超預估需要投入1000萬元以上,才能完成深加工產業鏈的廠房設備等建設。爲此,他已經抵押了自己在青島的兩套房。

一聊到此,彭勇超並不發愁,反而笑了起來,連連說起“好着呢”。因爲他相信自己的市場判斷,而且有“東西部協作”這一國家戰略背書,就算來到西北三年多都是虧損,截至現在都沒盈利,他也相信,總有一天會有經濟回報。

這不是他的盲目樂觀,以辣椒爲例,彭勇超很快會上市售賣,目前的價格已經超過了3元/斤,從成本上看,包含運費、人工費在內的價格是9角/斤左右,對比來看,超3元/斤的價格,是非常好的價格。

盈利,近在遲尺。

不過,在甘肅當地擴建蔬菜烘乾深加工產業鏈將是史上首例,彭勇超打算今年一掙錢,就把錢向深加工產業鏈傾斜。他所在企業的現金流,還沒有滾動起來,仍處於貸款狀態。

他算起賬來,第一年來時才流轉了800畝地,後來每年都擴,投資也逐年遞增,等到飽和的那天,就是完善深加工產業鏈的機會,那時候,現金開始迴流,土地正常流轉,什麼都不用怕了。

他揮手指着面前的土地:“這塊是我的,那裡也是我的,那裡的現有廠房,我計劃也納入進來,用來發展深加工產業鏈。”

他還調整了自己的種植計劃和銷售渠道,不僅可以銷售自己種的菜,還收購當地的其他蔬菜。

不過,彭勇超也看到了當地的一些侷限和風險。在甘肅臨夏當地,農業依舊停留在相對原始的狀態,和蔬菜大省比起來,加工、運輸、冷庫貯存以及銷售的產業鏈都很欠缺,配套設施也很匱乏,後期產業鏈的規模化建設,將是一個較大的挑戰。

不過彭勇超不怕:“只要有政策、有信心,今年掙點錢,明年掙點錢,總有一天能幹起來。”

他已經摸清了闖西北的關竅,熟練協調着自己在雲南、山東、西北三地的蔬菜基地,比如當6月夏季時,山東天氣炎熱,不適合在山東種植的蔬菜,在西北就適合種植。三地運籌帷幄中,彭勇超覺得自己離“蔬菜大王”又近一步。

聊完之後,他追上來,再次介紹自己企業的全名——山河農業,山是山東的山,河是和政縣的首字諧音。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王雅潔經濟觀察報部門主任

ESG創新部主任、高級記者專注ESG領域專業報道,擅長宏觀經濟、國企國資領域報道,聚集深度分析報道、調查報道、政策解讀以及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