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我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收效

各地實施陸海統籌、河海聯動,促進陸域、流域、河口、灣區聯動治理,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收到明顯效果,構建起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第一財經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瞭解到,“十四五”以來,各地以海灣爲基本單元,“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岸灘環境整治、海岸帶生態減災等,提升了紅樹林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通過組織實施“藍色海灣”整治、海岸帶保護修復等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國已累計整治修復岸線約380公里、濱海溼地面積約45萬畝。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今年上半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4.9萬億元,同比增長5.6%,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速0.6個百分點。但據環境部門最新調查結果,目前我國海洋資源需求壓力較大,近岸海域環境容量有限,海洋生態系統脆弱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海洋生態環保歷史欠賬還沒有還清,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各地美麗海灣建設的進展並不均衡。

“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評選結果”正在公示。據自然資源部介紹,近期,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組織開展了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徵集活動,召開了典型案例專家評選會,評選出10個典型案例和2個備選案例。

其中包括:河北秦皇島市北戴河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山東省日照市陽光海岸綠道生態保護修復案例;青島市西海岸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浙江舟山市(嵊泗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浙江台州市(玉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福建泉州市晉江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廣東省珠海市三角島湖泊整治及生態修復案例;廣東茂名市水東灣新城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廣西欽州市孔雀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海南省三亞市蜈支洲島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態保護修復案例;海南儋州市老市村鹽田恢復及溼地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山東省日照市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支持下,在全國率先實施退港還海生態修復工程,修復46萬平方米金沙灘、恢復1882米生態岸線。福建省福州市通過修復紅樹林、濱海鹽沼等典型生態系統,建設生態化海堤等措施,促進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構建更具韌性的海岸帶安全屏障。

攝影/章軻

近年來,河北省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累計修復海岸線62.7千米、溼地1800餘公頃、海島8公頃,新增沙灘面積140公頃。

“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河北秦皇島市北戴河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持續加大治污力度,戴河沿河及周邊村莊污水全部納入市政管網,從源頭減少入河污染;實施戴河下游生態修復工程,通過人工溼地進一步淨化水質;推進水系連通工程,引洋河水入蒲河再入戴河,科學引調生態水實現水清景美。通過系統治理,戴河水質逐年穩步提升,自2019年至今穩定達到Ⅲ類標準。

爲持續提升海洋生態,欽州市財政局籌措資金5.3億元支持開展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在茅尾海龍門港、金鼓江區域因地制宜地開展紅樹林修復和海堤生態化等工程,逐步解決該區域內存在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受損、潮溝水動力交換不暢、防災減災能力較差等主要生態問題。

目前,欽州市共有紅樹林種類17種,佔全國紅樹植物種類的45.9%,紅樹林面積比2020年增長約316公頃,實現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增目標,三娘灣海域中華白海豚數量增長至300多頭。

第一財經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瞭解到,該部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簽訂備忘錄和戰略合作協議。全面完成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任務,發佈4批43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總結提煉自然資源領域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經驗做法,謀劃下一步舉措,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財政部2020年出臺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對重點區域海域、海島、海岸帶等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和修復治理,提升海島海域岸線的生態功能和減災功能。支持因提高入海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直排海污染源治理以及海島海域污水垃圾等污染物治理。支持海域、海島監視監管系統,海洋觀測、生態預警監測建設,開展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調查等。支持地方開展海洋生態保護補償。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年7月發佈的《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介紹,2016年至2023年,中央財政支持沿海城市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紅樹林保護修復等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項目175個,覆蓋沿海11個省(區、市),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252.58億元,帶動全國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近1680公里、濱海溼地超過7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