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PISA成績排名大降 專家:恰好反映各地差異
PISA成績的排名爲何出現如此大幅下降?搜狐教育《智見》採訪大陸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輝。在熊丙奇看來,2015年的PISA成績排名大幅下降受到了基礎教育行政化和應試化的影響;除此之外,和各地區重視程度不同或者準備不充分難以形成合力有關。他坦言,PISA測試不能反映出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和問題。儲朝輝則認爲,和前兩次相比2015年的測試由上海一個點變成了更大的面,北京、江蘇和廣東的加入使得各地區的差異性顯現出來,有助於更全面反映真實狀況。
熊丙奇看來,上海此前能夠取得PISA測試的第一名離不開上海市政府、當地教育部門、學校以及學生老師的高度重視,在前期準備方面也很充分。但是在2015年北京、江蘇、廣東多個地區同時參加,如果各地區重視程度不同或者準備不充分就很難形成合力。
熊丙奇說:「坦白來說,像參加測試這樣的事情很多學校其實不關心,因爲在學校看來這不能提高學生中高考的成績。」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陸璟研究員認爲,首先是因爲樣本不同。中國四省人口共2.3億人,大約是上海人口的10倍,因此素養水平的整體提升困難更大一些。四省15歲學生中城市學生佔47%,而上海城市學生佔86%,樣本構成是不同的,取得現在的成績已屬不易。二是要看具體資料,其實第二名和第十名成績差距不大。三是真正代表一個國家(地區)未來競爭力的是高水準學生的比例,中國四省在科學、數學、閱讀三個領域至少有一個領域達到高水準的學生佔27.7%,也就是說四個學生有一個是高水準的,這一比例僅次於新加坡、臺北和香港。
儲朝輝認爲,PISA測試排名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在參加測試前準備工作充足、學生的篩選、課業負擔過重等問題,其他地區的加入使得各地區的差異性顯現出來。但絕不能依據這個事實得出中國的教育退步了的結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也認爲,上海在測試中取得的成績建立在高強度、長時間的基礎上。上海學生每週作業時間平均13.8小時,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7小時,是香港、澳門、臺北的兩倍多,是韓國、芬蘭、捷克的四倍多。加上校外輔導和私人家教,校外學習時間平均17小時左右,遠遠高於OECD的平均值7.8小時。傳統的偏見認爲儒教文化圈的東亞國家和地區都一樣,但事實上日本、韓國、臺灣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競爭強度已經大幅低於上海。
在熊丙奇看來,此次多個地區參加PISA測試,成績出現大幅下滑恰恰反映出中國應試教育的現實問題:第一是行政化,即行政領導重視一件事,這件事就能做好;第二是應試化,即學生需要考試的科目成績普遍很高,但是非考試科目往往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