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批美衆議院「中國周」是一場檔期有限的野臺戲
陸學者批美衆議院「中國周」是一場檔期有限的野臺戲。(澎湃新聞)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13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共和黨主導的衆議院在休會期結束後,立即試圖在一週內通過涉及中國的20多項法案。若干議員稱這一週爲「中國周」,實質上是不折不扣的「反華周」,是一場檔期有限的草(野)臺戲。
呂祥表示,縱觀這些法案核心內容,宗旨皆是圍繞以下4個方面:第一,通過立法強化美國早已公開的「小院高牆」政策,限制美國及盟國高技術及產品流入中國,特別是高級製程和麪向人工智慧的半導體產品、超算、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透過嚴格出口審查制度限制中國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步伐。
第二,通過進一步強化關稅和各種非關稅政策,限制中國擁有優勢產能的產業市場拓展。在美國政府既有措施基礎上,旨在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造船、大型工程機械、醫藥等多個產業實施限制,且將對中國產業的限制從產品拓展至產品的流通網絡。此外,部分衆議員還從防止外國介入選舉、防範經濟間諜、改善出口管制透明度等多方面,發起針對中國法案。
第三,爲配合上述兩種政策,美方正持續在中國周邊製造地緣政治爭議,試圖破壞中國外部發展環境。尤其在臺灣問題與南海問題上,美方持續在中方紅線邊緣挑釁。此次提交的「臺灣衝突遏制法案」便顯然是挑釁中國主權的最新舉動。
第四,立法強化對兩國人文交流限制。此次提交的「保護美國創新及經濟安全免受中共侵害法案」明確要求重啓川普政府推動的「中國行動計劃」,用心昭然若揭。此外,「經濟間諜預防法案」「美國國土安全部對孔子學院及中國相關實體的限制法案」等,也都顯示出極端反華勢力嘗試避免任何可能帶來中國影響的機構進入美國。
呂祥強調,從結果看,這些涉華法案可能多數最終無法走完立法程序,是檔期僅限於「反華周」的野臺戲。一方面,要正視美方極端反華勢力的集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美方實施和推進的限制中國發展進程的種種措施,也同樣受到諸多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約,主要包括:
經過疫情後的數輪「無底線量化寬鬆」強刺激,美國經濟取得連續增長,但是其增長主要靠消費和政府支出拉動,而國內投資明顯下滑,且通膨率持續居於高位。
在國際領域,美國既要面對中國這一「行進的挑戰」,同時還要面對歐洲和中東兩個棋局。在歐洲方面,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和援助正越來越難以維持。美方尤其擔心歐洲局勢及美國的跨大西洋戰略將面臨難以逆轉的敗退,那纔會是美國真正的「末日」。
以上種種,造成美中關係明顯矛盾局面,一方面美國對華遏制政策不會改變,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做出劇烈、美方再難迴應的反制。這也是美方不斷赴中溝通、管控風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