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中美教育交流 有助認知重塑 避免戰略誤判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5日走訪上海紐約大學,與學生交流。(摘自美國務院官網)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5日走訪上海紐約大學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聰悅表示,教育合作的關鍵是「認知重塑」,透過中美學人往來交流,有助於在中美關係邁向後危機時代的過程中,避免戰略誤判。

美國駐華大使勃恩斯曾稱,六、七年前約有1.5萬名美國學生留學中國,但2022年時銳減至350人,雖然2023年該數字小幅回升至700人,但這與中國之於美國的重要性以及美國的國家利益需要遠不相稱。

王聰悅26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如果說人員往來縮水只是中美教育合作陷入困境的淺表,那麼兩國民衆彼此印象日趨負面、刻板印象威脅突出則給中美關係發展提出挑戰。

但王聰悅認爲,兩國尋求教育合作的內生動力始終存在。就中國而言,爲擴大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主動表示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這不僅將代際維度納入中美關係穩定及改善的進程,給陷入低迷的雙邊教育交流持續賦能。

王聰悅強調,教育合作對推動兩國相向而行的橋樑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用親身體驗打破刻板印象,有助於在中美關係向後危機時代邁進的過程中避免戰略誤判。

鑑於美國社會對東亞國家的刻板印象由來已久,加之部分西方政客和媒體鼓吹中國威脅論、渲染意識形態對立,某種程度上升高兩國人民客觀、公正看待彼此的難度。通過中美學人往來交流,可開闢中美增信釋疑、文明互鑑的全新面向。

第二,以對稱的教育傳播爲起點,走向平等、開放、合作的大國關係。新媒體的發展有效打破傳媒壟斷及資訊過濾,爲兩國的教育傳播提供了現實—虛擬、官方—半官方—民間等場景,更重要的是,爲改變中美教育合作之間的非對稱性關係,進而減少衝突風險設置柔性護欄。

第三,彰顯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中美角色。當前國際局勢不確定性持續上升,中美在雙邊教育合作基礎上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可爲中美關係的未來圖景注入更多積極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