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與小草的對撞
(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衆黨在1月11日司法節號召民衆「釘孤枝」,抗議綠色權威對司法正義的破壞。在這裡看見小草回來了,有粉紅色頭髮的cosplay小女孩、有年輕的知識分子、科技新貴,有爸媽帶着國小的兒子女兒,還有超過60歲的公務人員和學者專家,齊聲抗議「司法不公」。但按照執政黨的邏輯,這卻是「妨害司法公正罪」的罪證確鑿案例,彷彿民衆的怒吼聲愈大,涉案程度就愈高,所以從現場超過8萬人參與、線上直播逾11萬人觀看的情況來看,若不繼續羈押柯P,除之而後快,實在不足以「振朝綱,正人心」,對嗎?
如果東廠使用喉舌不那麼赤裸裸,每次都拿媒體放話,相信很多人依然願意相信司法。只是,對綠營而言,人若對了,一眼可頂萬年;人若不對,到死也是無言。尤其,柯P系出綠營,卻又反綠營,更是不可饒恕的邪惡。
但是,對司法存有理性期許的人來說,若將柯文哲案與近年來綠營人士所涉及的貪瀆弊案進行對比,一言以蔽之,呈現了一種極端窮兇極惡的追殺模樣,明顯不符程序正義與實務正義。因此,儘管凡涉及不法者都應依法究辦,不容寬待,但從司法偵辦柯文哲案的脈絡來看,其政治力的介入,卻隱隱讓人看到民進黨意欲「斬其羽翼,斷其四肢,弱其心志」的司法絞殺,好像連柯文哲的DNA都不許留在這塊土地上。
當然,誰都不會承認自己做了這種事,但如果不是對柯文哲存有斬羽翼、斷四肢的政治意圖,又怎會扭曲普世價值所認定的司法正義,把號召民衆上街呼喚司法公正審判視爲「妨害司法公正罪之現行犯」?
國家機器配合特定媒體的爆料,成爲執政黨的喉舌,掏空司法的脊樑柱,也摧毀自臺灣解嚴以來好不容易建構的公民社會。但我們依然必須保持信心,因爲對於習慣接受數位傳播來源的受衆來說,傳統媒體逐漸失效,成爲執政黨眼中的「頑固閱聽人」,怎麼傳送訊息都會被拒絕「聆聽」,不能入耳、入腦、入心。
政治學者大衛‧伊斯頓說,「政治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目前,爲數不少的數位民衆的「價值」似乎與執政黨有所歧異。偏偏兩造雙方對立仇恨「螺旋式節節升高」,一旦放任下去勢必對撞,親痛仇快,釀成不忍言的悲劇。對柯文哲案到底是一舉擒殺、杜絕後患,還是幡然悔悟、迴歸對話,現在正在嚴峻考驗執政團隊。(作者爲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