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駐歐盟使團:勿以「產能過剩」炒作「中國威脅」

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參觀者在比亞迪品牌展臺參觀。(摘自新華社)

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處公使彭剛當地時間23日在歐洲媒體「歐盟動態」(Euractiv)發表署名文章,強調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亦有違市場經濟規律,一些西方國家炒作「中國經濟威脅」、「中國產能過剩」等言論,就是爲施行保護主義措施、發動貿易爭端尋找託詞和藉口。

中新網報導,文章指出,國際能源總署(IEA)研究,爲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將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由此可見,目前全球綠色領域的產能相對不足,還遠談不上「過剩」。

對於將「出口多」與「產能過剩」畫上等號的論調,文章認爲,當今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基於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形成各自不同的產業結構和產能規模,並通過「買全球、賣全球」共用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收益。如果各國僅以本國市場佈置產能,國際貿易和互惠就無從談起,在現實世界中不可想像。

文章更舉例,美歐日等已開發國家長期向全球市場大量出口一些產品,美國生產的晶片約80 %用於出口,德國、日本生產的汽車分別近80%、約50%用於出口,空中巴士、波音生產的大量客機也用於出口。

就中國而言,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佔總產量的比例僅約12.7%。如果把已開發國家的優勢產品出口視爲正常合理,把中國等新興國家出口以產能過剩指責,顯然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