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項立剛:美限制對華投資是作繭自縛

陸專家項立剛:美限制對華投資是作繭自縛。(圖:Shutterstock)

爲進一步維護美國的「優勢地位」,近日美國國會又開始醞釀新的限制對華投資法案。美國國會議員正提出一項新的美國在華投資審查機制,新機制規定政府可以檢查和拒絕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項目,美國企業必須向國家關鍵能力特別委員會披露其海外投資計劃。美國政府還將審查包括對關鍵新興技術的投資,包括半導體、大容量電池、製藥、稀土元素、生物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高超音速技術、機器人和水下無人機等自主系統。

中國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今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聽起來,美國似乎又要祭出一個遏制中國發展的重要措施,但認真分析就會發現,其實這是美國又給自己做了個繭,爲自身發展套上枷鎖。

文章稱,今天的世界已經是一個經濟高度一體化的世界,全球分工提高了供應鏈效率,把各個地方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形成合力。美國今天最強大的力量,除了軍事,就是金融,如果失去向海外投資的機會,大量美國資本就會失去活力,結果可能是資本出逃,對美國經濟產生致命打擊。

文章稱,除了軍事工業之外,美國的高技術公司,不管是英特爾、高通還是微軟、蘋果、特斯拉,都不能忽視在中國的市場擴張,這將是它們實現下一輪飛速發展的機會。中國是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大市場,勞動力素質高,資源豐富,用工成本低於發達國家,同時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跨國公司通過在中國的投資能夠得到從市場到人才,從效率到能力的多方面回報。如今美國主動提出對這些企業進行海外擴張審查,限制它們在中國發展,就是讓它們遠離市場,遠離高效率員工,最終結果是讓這些美國企業失去競爭力。

文章認爲,半導體、生物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先進科技領域,這些應該是美國投資者最關注的部分。只有這些全新的高技術產業,纔有給投資帶來巨大回報的爆發力,纔有可能成爲下一個引領經濟爆發式增長的引擎。如今這些領域美國自己先審查了,不讓美國投資者投資,等於主動放棄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放棄抓住中國的高技術領域發展機遇,本質上是讓美國資本失去了更好的獲利機會,無疑是對美國資本的重大打擊。而這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契機,高技術產業很大程度上關係到國家安全和關鍵供應鏈的暢通。中國如果能在本國的高技術產業領域加大資金投入,不僅更易於管理,也能更好保證產業安全和供應鏈穩定。

文章稱,美國推行這樣一個機制,其實隱含着一個判斷前提,那就是中國的高技術領域發展必須依賴美國的資金和技術,美國通過對技術和資本的審查,就能發揮打擊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效果。其實這個判斷早已經沒有合理性。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完成了初步的經濟積累,如今有大量的民間資本尋求投資好項目的機會。同時,除美國以外的海外資本同樣不會拒絕抓住中國高技術發展機遇,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支持高技術發展,從新技術發展中得到回報,這已經是從國際金融界到民間資本的共識,從今天中國多數芯片概念股上市都獲得了超高溢價可見一斑。中國的高技術發展不會拒絕海外資本,但如果美國資本自絕於中國市場,那正好給了中國國內資金流動和世界其他資本投資以更多的機會。

文章指出,美國想要確保「在重要行業供應鏈的優勢地位」,只有一個可能,就是通過合作發展、融入全球化來激勵創新潛能。過去幾年的經驗早已證明違反經濟規律的「技術脫鉤」不是實現創新發展的正途,2018年以來,美國對華發動的無論是貿易戰、科技戰,還是金融戰,都沒能起到他們預期的效果,反而無可避免地讓美國自身經濟受到傷害,這證明了所謂的「斷供」和「人爲限制」根本無法保證「美國優先」,相反,華盛頓的這種「脫鉤」行爲激勵了中國科技領域的發展,爲一些曾經被國外大企業壓制的中國企業創造了機會。最典型的就是半導體領域,目前中國本土的半導體產業已經達到萬億的市場規模,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僅不會因爲美國的壓制而衰落,反而會繼續實現穩健增長。

文章稱,美國國會的相關立法計劃在內也受到來自經濟界團體的批評。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稱,這樣的措施在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是人爲製造不確定性並有損於美國的競爭力。「如果政府單方面實施這樣的管控,只會損害美國企業的靈活性和抗壓能力」。

文章引用貿易數據稱,2022年前5個月,中國共吸引外資877.7億美元,同比增長22.6%,而美國在前5個月對華投資增長近三成,達到27.1%。這說明,開放包容是時代大勢,封閉保守是開歷史倒車。美方的一些政客對美中正常經貿合作不斷設限,這非但阻止不了中國的發展,相反,只會讓自己畫地爲牢,錯失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