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兩岸金檢 陳沖:窺一斑固不能知全豹
話說一家1972年於盧森堡註冊的銀行,簡稱BCCI,十年間快速發展,成爲在七十八國擁有超過四千家分行的國際金融集團,此一奇蹟與該行創辦人Abedi長袖善舞,結交美國前總統卡特(剛過世)及英國前首相卡拉漢,經常專機攜手出訪各國有關。
陳沖指出,1989年本人由業界轉至監理機關,負責國際金融婉拒該行升格時,就曾感受來自該行的微妙壓力,九零年代與國外監理單位交談時,發現彼此都有類似的經驗,但也學會How to say no with smile的藝術。BCCI成立十餘年後,傳出不少與販毒、軍火買賣、人口走私所涉洗錢的傳聞,終於在1991年7月5日七國聯手同一時間發動檢查並勒令停業。事後發現主因是誤信盧森堡監理,各地主國與實質母國(巴基斯坦)監理機關毫無溝通,以致漏洞百出,釀成金融史上最大丑聞。
陳沖指出,1992年7月國際監理單位達成共識,發佈對跨境據點監理分工的最起碼的標準,確立母國監理原則,也補全交換監理資訊的共識,1993年3月以後彰化銀行倫敦分行開幕、臺灣企銀洛杉磯分行接續掛牌,都是BCCI案後,國際上首批適用巴賽爾新協議的案例,也是我在1992下半年拜訪英格蘭銀行銀監處、穿梭歐美獲致共同監理協議的成果。自此以後,銀行業擬設海外據點,Home與Host Supervisor協力並交換監理資訊,乃成前提要件,但在主要金融市場,舉目均無邦交國的情形下,這又是一門微妙的藝術。
陳沖指出,本世紀初,兩岸商務往來益發密切,配當的金融服務,進而設立據點,自然需求殷切。但金融監理機關間原就缺乏溝通管道,加上「四不一沒有」政策引發猜疑,兩岸只能透過白手套隔靴搔癢,如再談「母國」監理,更是難上加難。
陳沖指出,2008年底因金融海嘯餘波盪漾,我臨危受命接掌金管會,次年夏應邀破冰赴香港演講,靈機一動,電話舊識北京銀監會劉明康主席,告以如機緣湊巧,可在香港談些mutual concern的事。雙方見面後,極有默契,未談母國監理,都以英文Home & Host Supervisor代之,以專業取代尷尬,用Basel Concordat爲基礎,迴避母國監理派員金檢涉及主權行使的爭議,這也促成2009年11月兩岸金融三項MOU的簽訂,也是破天荒無白手套、官方、對等的先例。嗣後兩岸互設金融機構、派員金檢,乃至北京銀監、保監、證監三會主席先後訪問臺北,應該均奠基於此。
陳沖指出,於今,兩岸關係跡近冷凍,陸委會(海基會)苦無溝通管道,前述金檢停頓,絕非一日之寒,金管會非戰之罪,只好自我解嘲,將改去港澳金檢,並調閱相關資料。惟內行人皆知,這種替代方式,竹篙湊菜刀,完全達不到效果,而且也不符合母國監理的意旨。BCCI殷鑑不遠,好在本國銀行業素行良好,在陸總曝險約9,235億元,佔總資產比率還不算高,窺一斑固不能知全豹,而這塊一兆元左右的「斑」也不容小覷,仍應伺機金檢,完成金融監理上的風險管理。
陳沖指出,我方與銀行海外據點的Host supervisor,皆無邦交,中華民國又非BIS會員,以往開設分行、交換資訊,乃至實施金檢,需要另闢蹊徑,或口頭默契,或交換信函(例如1992我與英國Michael Foot所採模式),根本談不上MOU。
陳沖指出,兩岸金融若非當年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長期涉足國際金融,三項對等的金融MOU無異天方夜譚,實應格外珍惜。因此在兩岸陷入僵局,金檢被迫「時機不宜」時,金管會應秉持危機就是轉機,力求突破,出個奇招,例如何妨報請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打個電話給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