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醫療水平,廣州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

最近的廣州人民,多少有點上海PTSD,一個平平無奇的週末,全在搶菜、囤糧.......

截圖:新浪微博

上週末開始,廣州被新一輪疫情突襲,這次對手是狡猾的奧密克戎。

各區連夜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核酸,不得不說,廣州快速的響應能力還是給了市民們不少安全感。

本站房產廣州站拍攝

三年漫長的抗疫之路,病毒反覆無常,大家對健康的需求提到了嗓子眼。

身邊有不少人這幾年選城市、選買房地段時,都開始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放在考慮的TOP列。

其實廣州這幾年一直在大力發展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生物醫藥產業也在衝刺萬億的過程中。

在今天看來,這些操作可以說得上是未雨綢繆。到了關鍵時刻,還是有一批能迅速派上用場的武器。

廣州三甲醫院數量全國第三

今年重點建設30個醫療衛生項目

根據2020、2021年【全國萬億俱樂部前十名城市】的統計公報,能看出:

醫院數量排名:重慶>北京>成都>上海

執業醫生數量:北京>重慶>上海>成都>廣州

牀位數量:重慶>上海>成都>北京

從這三個維度來看:西南地區和京滬佔優勢。

一直以來,我國醫療資源明顯集中在一線城市、省會、地區中心。

不過剛剛發展了30年的深圳,醫療的短板就比較明顯,醫院數量墊底,醫生、牀位量在10座城市裡排名中游偏上。

這只是衡量醫療資源豐富度的三個指標。

要看醫療實力,就得看誰擁有更多【三甲醫院】。

據統計,三甲醫院數量方面,北京有78家、上海有66家、廣州有62家、深圳有16家。

每一年,復旦大學醫學院都會公佈《中國醫院排行榜》,這些上榜的醫院都是三甲中的“王者”。

在最新公佈的2020全國綜合排名前100醫院中,北京有24家,上海、廣州各佔了9家,北京擁有全中國最好的醫療資源毋庸置疑。

唯一能夠與直轄市相抗衡的省會,就是廣州。

圖源健康界

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城市公共衛生治理能力評估報告》,廣州每10萬人的三甲醫院擁有量指標最高,這意味着全市三甲醫院的覆蓋面更廣。

圖源21世紀經濟研究院

整個廣東的三甲醫院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一,主要也是廣州支棱起了醫療強省。

復旦大學《中國醫院專科綜合排行榜》中顯示,廣州三甲醫院專科實力也十分亮眼:

【呼吸科】全國第一名爲:鍾南山院士領頭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眼科】全國第一名爲: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內分泌、泌尿、腫瘤、整形、超聲醫學等學科的前十名醫院,包含了大家熟悉的中大系、南方系、廣醫系三大天團。其中,中山一院在專科排名中出現的頻率最高。

無論是早期疫情剛暴發,還是後來數次支援其他城市,廣州都展現了自身硬核的醫療條件。

2022年,廣州在醫療衛生建設項目上也有新佈局。2022年廣州市重點建設醫療衛生項目共有30個。

中大南沙醫院、廣州婦兒中心增城院區將在今年中旬試運營。

圖源廣州發改委

核酸檢測能力超100萬管/天

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大顯身手

核酸檢測能力達104萬管/天、應急動員條件下,確保2天內完成全市全員核酸檢測任務......

大規模的核酸檢測背後,廣州衆多科研機構、生物科技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廣州目前有55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位居全國第三,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上市企業52家。

包括疫情之後大家最熟悉的檢驗機構金域醫學、華銀醫療,研發核酸試劑的達安基因、生產抗體檢測試劑盒的萬孚生物,都在廣州。

廣州的生物醫藥企業中,藥品企業和檢測醫學佔比更多,在中藥、生物藥方面具有較強優勢。

後疫情時代,生物醫藥產業成爲了關乎國計民生的特殊朝陽產業,廣州“十四五”規劃綱要發佈提到,要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打造成爲新興支柱產業。

早在《廣州市醫療衛生設施佈局規劃(2011-2020年)》中提到的“兩城一島”,就是廣州發展生物醫藥的主要產業鏈。

包括黃埔科學城、中新知識城、國際生物島。

黃埔區作爲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集聚區和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區域內聚集的生物醫藥企業超3000家,年產值佔全市的六成以上。

·廣州國際生物島以高端研發技術中心及企業總部爲定位,聚集了一批醫藥龍頭企業。

·中新知識城內部耗資20億元打造鳳凰谷海歸中心,吸引國內外生物醫藥人才,形成“醫藥智庫”。

·百濟神州在黃埔建設的第四工廠落成後,有望建成亞洲產能最大抗癌藥生產基地。

可以看出,廣州一直在加快生物醫藥產業鏈聚集。

2022年,廣州還要大力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預算草案顯示,將有2億元投進生物醫藥創新補助。

醫療資源飽和指數高

能否承擔“放開”代價?

很多人說,廣州現在經歷的只是小考,大考衝擊之下,廣州的公共醫療系統會不會崩潰?

很難說。

此前,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的統計,北上廣深等特大超大城市,雖然醫療實力較強,但面臨人口持續流入,公共醫療資源建設並未達到適配的標準,人均牀位、人均醫師數量只能排在中下游。

東部沿海部分大城市醫療資源飽和指數較高,人均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在陽性感染者和其他疾病患者的權衡中又被明顯放大。

就廣州來說,雖然擁有較多的百強醫院,但需要承擔省內、乃至華南地區的醫療重擔,離它最近的百強醫院僅有長沙、南昌、福州的三家醫院,遠水難解近渴。

地區優質醫院數量不像江浙滬一樣均勻,也不像首都這樣密集。相比京滬,廣州的醫院運營壓力只多不少。

加上部分內陸地區醫療條件較弱,社會公共醫療體系的防護網面臨雙重挑戰。

有時候堅持動態清零,也不無這方面的考量。

但未來更多要考慮的是,常態化防控之下,各城市醫療資源配置能力能否及時到位,讓其它疾病的患者,在疫情嚴峻時刻也能看得上病。

別奶!也別拉踩!相信廣州,悶聲幹活,一定可以早點“丟星”!

(部分資料參考廣州日報、南方+)

封面圖源:本站房產廣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