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再次呼籲全面放開樓市限購,包括一線城市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3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於6月19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智造復甦 惟實勵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提供學術支持。以下爲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的精彩內容精編:
60S要點速讀:
1.政策總基調是鼓勵剛性(一套房)和改善性住房(二套房),實際只鼓勵一套房,二套房的政策是打壓政策。用我的話講,一邊掐着脖子不放,一邊輸氧。我建議所有的調控政策都應該退出,一線城市的限夠政策也應該全部放開。
2.在我們老家,如果你找個民營企業上班,人們就覺得混得可慘了。但一聽說你在哪個街道或者國有企業工作,哪怕一個月掙3000塊錢,那也是國有單位。我們肯定不能按照這種觀念活。如果不突破舊觀念,那是自己爲難自己。
3.大學裡,很多專業還是幾十年前設置的那些,教的內容老師沒興趣,學生也沒興趣,出來什麼都幹不了,這種情況太多了。大學教育一定要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你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人?
正文:
不要限制有錢人消費 富人多花錢是有利於窮人的
首先,不要限制有錢人的消費,既然發展經濟是爲了美好的生活,只要不是過度的奢侈,怎麼消費是人家自己的事。要讓有錢人消費起來沒有顧慮,因爲他們的消費的時候,拉動了就業,是有利於窮人的,對經濟的帶動力非常大。
馬光遠:不要限制有錢人消費 富人多花錢是有利於窮人的(來源:C位觀察)
第二,讓沒錢的人有消費能力。經過疫情三年,有很多人沒錢了。沒錢應該給發錢,推動消費。經濟的本質是循環,消費既是生產的目的,也是生產最終的結果。如果沒有消費,那麼生產是出問題的。你消費以後,比如你吃一碗麪,賣面的活了、賣肉的活了、賣雞蛋的活了,賣蔥蒜醬的都活了,這個道理是特別簡單的。
再次呼籲全面放開樓市限購 包括一線城市
房地產也有很多問題,比如現在有些地方的需求飽和了,但有些地方的需求還在。中國的一些一線城市、熱點城市,換房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比如十多年前買了個小房子,現在他想換個大房子。換房子一是改善居住條件,二是考慮孩子上學。政策總基調是鼓勵剛性和改善住房,也就是鼓勵一套房和二套房。但是實際政策落地時,只鼓勵一套房,二套房的政策是過去嚴厲調控時候形成的打壓政策。一方面,我們不斷出臺大量的政策,救房地產。但另一方面,過去那些嚴厲打壓房地產的政策繼續存在。用我的話講,一邊掐着他的脖子不放,一邊給輸氧。
我建議所有的調控政策都應該退出,比如限購。一線城市的限夠政策也應該退出。全部放開,讓市場自身去調整。房地產要不要救?我的態度很明確:房地產不需要救。因爲有些城市需求滿足了,你再去鼓勵那是浪費。有一些地方的房地產不行了,救是救不起來的,只會讓整個市場更加扭曲。
馬光遠:再次呼籲全面放開樓市限購 包括一線城市(來源:C位觀察)
只需要讓以前那些和現在整個市場的基本面不一樣的政策退出就可以。在鼓勵二套房的情況下,有的城市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仍然高達80%,房貸的利率還是懲罰性的,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加10%或者20%。既然鼓勵二套,爲什麼要收懲罰性利率?這和整個目前的房地產的基調是完全違背的。
一個學生畢業以後就有房子,在我看來是不可想象的。我們當年都租房,而且我們不敢租大房子,我最早租的房子連6平米都沒有。因爲我們的經濟實力就那樣。買房子要量力而行。一家多少個人給你湊一套房首付,這本身是很扭曲的。有人反駁我說,現在房地產是勞斯萊斯的價格,邁巴赫的價格,我說我們市場也有夏利,也有奧拓。爲什麼你的眼睛就盯着邁巴赫?你的經濟能力到哪個程度,就住什麼樣的房子。沒錢就不要買房子。
馬光遠:我剛畢業租的房連6平米都沒,年輕人不要一畢業就想買房(來源:C位觀察)
有很多人消費不足和買了房子有關係。過去房地產的上漲,逼着大家都去買房子。有很多人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背上房貸以後,不敢出去吃飯和旅遊。在中國房地產領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太嚴重。從買房的年齡來講,中國人買房太早。三十歲以後買房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有些大城市,如果你在北京工作,那就得想辦法在北京解決居住問題。租是一種選擇,買也是一種選擇。像北京大學生畢業以後,不要說一畢業就買房子,按照現在的房價,正常來說,十年以後能買房子的人也不多。有些人剛畢業以後,租也沒有錢。如果租和買對你都不合適,那政府應該有救濟途徑。公租房的體系到今天爲止,還是有很多不夠的地方。
我們現在一方面講要租售並舉,但是我看到我們的政策體系只有售沒有租,鼓勵租的政策太少。政策不要整天去關心房價。你關心的是怎麼樣解決這些居住問題。政策也不要關心怎麼把房價降下來,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房。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房,即使北京的房價掉90%,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房子。因爲一折的時候,我們都經歷過,那個時候我們仍然認爲房價很高。
房地產領域有個最大的謊言,就是土地不夠。實際上,蓋房子的土地一直有。我們算過,按照現在粗放的管理,北京住個五六千萬人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並不缺地。
馬光遠:房地產有個最大的謊言,就是地不夠(來源:C位觀察)
所以不要信“北京地越來越缺,所以會房子越來越貴”。北京的房子漲不漲價,和供求有關係。有購房需求的人有多少,以後房子的供應多少,和這個有關係。你開着車到北京溜幾圈看看,到處有地,有些地還空着沒蓋房呢。有些小的樓盤可以變成大的,矮的房子可以變成高的。這全取決於怎麼規劃。
職業不分貴賤,年輕人要突破舊觀念,別自己難爲自己
馬光遠:奉勸體制內的人不要有優越感,挺逗的(來源:C位觀察)
在我們老家,如果你找個民營企業上班,人們就說你在打工,覺得混得可慘了。但一聽說你在哪個街道,或者在哪個國有企業,哪怕一個月掙3000塊錢,那也是國有單位。包括現在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在我們老家那是看不上的。你去一個水泥廠都比去騰訊強,因爲那是國有的,他是這種觀念。那你能按照這種觀念活嗎?肯定不行。有些人掙幾千塊錢,自己都養活不了。職業沒有貴賤之分,我從來不覺得一個有單位的人,就應該有道德優越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他沒單位呀,是不是得非常自卑?一代人一定是在否定前一代人的基礎上纔是進步的。現在的很多職業,我們的父輩從來沒有見過,但是這些職業很好。如果不突破舊觀念,那是自己爲難自己。
馬光遠:學生一畢業就失業,這是大學教育的失敗(來源:C位觀察)
學生一畢業就失業,這是大學教育的失敗。畢業生邊走邊看,比如說我們去幹了一件事兒,發現不適合自己,然後再去幹另一件事,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可能想着去當一個作家,最後頭破血流;我們去創業,壓根不適合;想當公務員,性格不適合。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然後慢慢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過程是很重要的,因爲你過去所有的經歷,看起來和今天毫不相干的事,其實是有很大關係的。過去的那些經歷都不會白費。
一開始選了一個職業,就幹了一輩子,這是極少數的人。大量的人都是走着走着,最後找到了自己。而且最後發現乾的那個事兒,自己從來沒有規劃過,壓根兒就沒想過。以前想的那個幹不成,這也正常的。
但如果說你一畢業以後很茫然,還不知道我的人生在哪裡,那可能是大問題,說明大學教育和社會完全脫節了。包括有很多專業還是幾十年前設置的那些,教的內容老師沒興趣,學生也沒興趣,出來什麼都幹不了,這種情況太多了。
大學教育一定要反思,你是爲了什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你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的大學教育定位成一個通識教育,那怎麼和社會對接?如果你是職業教育,那你能不能培養真刀真槍的技能?現在有很多學校是職業教育不像職業教育,素質教育不像素質教育。所有大學都有會計專業,所有大學都有法律專業。社會涌現什麼熱點,就出現一個什麼專業。一會兒元宇宙專業出現了,一會兒區塊鏈專業出現了,這兩年人工智能專業也出現了,跟風是跟不住的。
北大、清華,選拔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本來應該100%成才,但到最後可能連一半都沒有,等於是“毀了”一半人。所以說,在中國,北大、清華的成才率是最差的。有很多大學都是你挑剩下的,人家還培養出不少人才。
“35歲現象”在以前是不普遍的。以前,你在企業裡邊招一些管理崗位,年齡大的反而更有優勢,因爲你必須到了一定年齡,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以後纔可以勝任。但是現在很多崗位,包括以前我認爲需要一定的經驗和閱歷才能擔任的崗位,也出現一些年齡限制,這是不正常的。
當然,根據崗位的性質,比如有科學的研究證明,35歲以上的人就不適合做這個工作,那是可以限制年齡的。比如有些大廠加班,非常累,有些人未必能夠勝任。這個是根據崗位情況來定,絕大多數人可能到了年齡以後就沒法適應。
但這不能成一個現象,因爲35歲其實是一個人最好的年齡。35歲精力旺盛,身體健康、經驗非常足、閱歷豐富,應該是畢業最少十年了,一個現成的、拿來就用的員工,爲什麼反而不要?所以勞動力市場還是很扭曲的。因爲正常來說,企業一定需要經驗豐富的人,一開始就招一個剛畢業的員工,還得培養他。一些投資崗位,基金經理、證券公司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非常有經驗的人,而且處理問題的能力要非常強的。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加班熬夜的,有些是要考驗他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