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蔣登陸的異想曲

(圖/新華社)

前總統馬英九赴陸在即,此行以祭祖名義規畫前往,除是馬個人首次登陸別具意義外,媒體多以74年來首位卸任後登陸總統標明此行的特殊政治意涵。

然此標語仍嫌語意不明,令民衆認爲是國民政府遷臺後孤例。實則「卸任後登陸的總統」大有其人,正是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蔣中正。1948年中,蔣在第一屆國民大會中當選總統,彼時國共內戰方酣;次年初,蔣迫於形勢發表引退文告下野,意外成爲中國第一位卸任總統。

蔣中正早在下野前就籌謀遷臺。蔣於1949年1月宣佈引退後實際仍以國民黨總裁職務發揮軍國權力。是年6月,蔣由華中飛抵澎湖轉抵臺北,陸續規畫布達黨政人事。至此,國府雖未宣佈播遷,臺北尚無首都之名,實已成爲國家權力中樞所在。

此時蔣雖非總統,卻仍至少兩次「登陸」廣州、重慶等地主持戰局,在大陸西南一帶負隅頑抗。最後見事不可爲,行政院代發《總統令》宣佈國府播遷臺灣,蔣也退抵臺北,於次年3月以「復行視事」名義恢復行使總統職權,方纔結束「卸任總統的奇幻旅程」的人生劇本。

現今兩岸局勢已不復當年,細探蔣、馬兩人「登陸」背景,兩人異處在於:前者國府在大陸仍控有搖搖欲墜的半壁江山;蔣當時可隨心進退兩岸;以及蔣是爲非和平軍事作戰緣故返回大陸地區。後者中華民國僅剩孤懸海外一省;馬雖卸任多時,卻因民進黨修法緣故無法隨心赴陸推遲至今;以及馬是以祭祖爲由踏上陸土,同時是爲兩岸和平塑造象徵。兩者相同之處則是兩人同爲兩岸不致持續分裂、分治,作爲政治目標而矢志努力,惟是時空環境不同,導致二人手段各異。

事實上,2015年的「馬習會」是1945年蔣中正與毛澤東最後一次代表國共政權雙方舉行重慶會談以來,再有雙方政權領導人同臺聚首,解除了兩岸超過70年的政治藩籬。可惜國民黨隨後再度失去執政,馬礙於卸任元首境管限制一再修法延長,赴陸成行不斷遲延,否則踏上大陸的時間點將大大提前。

馬英九遲來的赴陸行程,說明了兩岸關係倒退7年。如今執政黨官方對於馬赴陸的態度尚稱友善,並不能說是民進黨已經更弦易轍,實則綠營玩兩面手法,另一面仍放任綠營媒體側翼濫批馬此行是統戰、朝共等進行抹紅,仍意圖藉馬赴陸激起綠營內部支持者團結意識,進一步收割選舉紅利。民進黨執政臺灣一日,兩岸欲系和平希望於綠營,難矣!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