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考驗城市管理水平
天氣轉暖,路跑賽事也熱鬧起來,一個週末有幾十場馬拉松比賽開跑。有的城市收穫了稱讚和流量,經濟效益與城市口碑雙豐收,有的城市卻要忙着應對各種負面輿情。
個別城市酒店賽前臨時漲價,被跑友吐槽“中籤不易,住宿更難”;有的城市因比賽期間交通管控給民衆出行帶來不便而受到批評。這反映出一些城市的組織管理水平還不能夠完全適應馬拉松賽事的需求。市場監管不到位,酒店就容易坐地起價。交通管控方案不合理,民衆知曉率不夠高,就會給出行帶來不便。
馬拉松賽事是朝陽產業,在提升羣衆健康水平、賦能城市發展、助力健康中國等方面有着積極作用。一個口碑良好的城市馬拉松,短期內能拉動餐飲、酒店、運動裝備等消費增長,長期來看能提升城市形象、推動文體旅產業發展。許多城市通過舉辦馬拉松實現了吸引客流、發展經濟的多贏。
好賽事需要好的服務管理,舉辦馬拉松賽事是個專業活,涉及賽事推廣、物資供應、後勤保障、應急管理、交通管控、志願服務等多個環節。賽事外圍還涉及品牌推廣、文旅拉動、宣傳引導等方方面面,動輒幾萬人的比賽選手加上幾千名的志願服務團隊,在管理服務方面沒有“幾把刷子”,就容易出現紕漏。加之馬拉松賽事高度市場化,城市管理水平跟不上,就有可能引發跑友不滿,市民也不會買賬。
一些城市看賽事經濟火熱,別的地方辦出了名堂,自己也跟着湊熱鬧,沒有認真分析馬拉松賽事是否符合城市發展定位,城市承載能力夠不夠,城市管理水平高不高。比如有的城市特別是一些縣城,接待能力有限,賓館牀位不能支撐賽事需要,跑友來了住宿無保障。
一些城市辦賽經驗不可謂不豐富,但他們舉辦的老牌賽事在近期也時有“翻車”,原因之一就在於馬拉松比賽的標準不斷提升,操作不斷規範,跑友品位不斷提高,加之比賽人數擴容,以前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有可能成爲問題。如果僅限於吃老本,管理水平跟不上,顯然無法適應形勢變化。
可見,舉辦馬拉松賽事,科學的預案、周密的組織、有力的保障、有效的宣傳缺一不可。應考慮多方訴求,平衡各方利益,儘量減少對城市正常運轉的干擾。比如,組織比賽要涉及臨時交通管控,一些地方爲了展現城市形象風貌,將馬拉松賽道選在市區核心地段和主幹道,對跑友來說,在奔跑中領略城市風光,是一種美妙的體驗。但這會在短時間內給出行帶來較大不便。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在優化比賽路線時間、提升交通管控精準度等方面持續探索。
以長週期思維培育馬拉松市場也很重要。應通過宣傳普及,讓市民理解賽事給城市帶來的長遠收益,儘可能爭取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爲馬拉松賽事營造良好的氛圍,也匯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勝強)
(責任編輯:苗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