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呀,這月餅也太絕了!

視頻科普在這裡

關注我們吧 麼麼噠

最近大家有沒有別種草山西的“空殼月餅”呀?

小栗子研究了一下的它的食譜,發現的確值得誇一誇。

寶藏月餅,一堆健康食材

這款月餅用了很多健康的食材,比如葵花子仁、芝麻、核桃仁。堅果,公認的健康食物了,提供健康脂肪、膳食纖維和一定的蛋白質;它們 也富含多種礦物質,比如鈣、鎂、硒等;葵花籽還富含有良好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E。

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空殼月餅使用的油

製作月餅時,不論是製作餅皮還是餡料,都要用到大量油。比如:

蘇式月餅必定會要用到豬油,飽和脂肪含量高,纔可以酥脆掉渣的餅皮;奶黃流心餡,一般會用到黃油,有奶香味;不論是豆沙餡,還是蓮蓉餡,炒制過程都要加油,一般是常見的植物油,比如花生油、大豆油。

空殼月餅用的,居然是胡麻油!

胡麻,就是亞麻籽,亞麻籽油是α-亞麻(ALA)含量最豐富的植物油之一。ALA是人不能自己合成,需要通過食物補充的一種必需脂肪酸。

這些原料的添加,都有助於提高月餅的營養價值。

但,畢竟都是高脂肪的食材,加多了熱量自然不會低。

空心的,但熱量不低

別看空殼月餅看起來比其他實心的月餅更輕盈,但其實熱量並不低。

小栗子收集了市面上100多款不同口味的月餅,發現不同口味月餅的熱量差別其實不大,大多集中在400~500kcal/100g。

而空心月餅,根據商家標示的熱量信息,每100g是1907千焦,換算成kcal大約是454大卡。

另外,從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配料表上的排序來看(越靠前,添加量越多),糖的添加量也不算少。

所以,如果你在控制體重或者有糖尿病的風險,還是要注意適量食用

不過,空殼月餅的熱量和糖分並不低。

營養師怎麼選月餅?

1.看標籤

主要看原料中有沒有過敏食材,或者其他你不能吃的成分;同時注意一下保質期。

比如有些人對堅果過敏,有些人對小麥麩質、蛋液過敏;大多數月餅是用小麥粉製作的,麩質不耐受的人可以嘗試米月餅。

2.挑餡料

雖說熱量差別不大,但一些限制性成分,比如飽和脂肪、膽固醇等,還是需要留意。

●蛋奶餡:奶黃流心、蛋黃蓮蓉、等。

會用到多種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原料,比如黃油、煉乳、牛奶、蛋黃。所以,這類月餅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含量可能是各類月餅中最高的。

▲圖:SoHome Jacaranda Lilau -wikimedia.org

●精細碳水餡:豆沙、蓮蓉、山楂、棗泥等。

這類餡料的月餅,油脂、蛋白質含量和熱量都相對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高,對血糖是很不友好的。

紅豆、蓮子雖然都算“粗糧”,但加工成了細膩的泥狀,非常好消化;又加了大量的糖、油——三者的比例通常在在2:2:1左右,一份紅豆/蓮子,加2份的糖,1份油,健康價值已經大打折扣了。

●堅果餡:五仁、黑芝麻等。

脂肪和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相比蛋奶餡、肉餡,堅果餡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算是個加分項了。

要提醒一下的是,可別誤會堅果餡全有油沒有糖哦。

製作堅果餡時一般會加糖漿、米粉等起到“粘合劑”作用的配料,有些還會加東瓜蓉、青紅絲等蜜餞。

●肉餡:雲腿月餅、榨菜鮮肉

肉餡月餅的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缺點 是鹽比其他月餅多。

3.理性看待“無蔗糖”

無蔗糖月餅,一般是用麥芽糖醇糖漿等代替蔗糖或普通的麥芽糖漿,月餅中的可添加糖可以實現”零”。

但是餅皮本身就富含澱粉,很多餡料製作過程中也要加澱粉類食材,而澱粉在體內也會轉化爲葡萄糖,升高血糖;

而且,無蔗糖月餅也有大量油脂,一樣是高熱量食物。

月餅怎麼吃負擔小?

1.吃小份

吃一個100g大小月餅,熱量攝入就相當於一頓正餐了。

月餅大小差別很大,從50g~500g/只不等,選小個的月餅比較容易控制量;超過100g的最好分着吃,分次吃,或者跟別人分着吃。

2.早上吃

傳統月餅的碳水和脂肪都不低。往好了想,糖油組合真的特別抗餓,可以爲一上午的工作提供充足的能量。

根據目前的晝夜節律研究的發現,人體在早上控血糖能力最強,代謝活力最強;相對而言,晚上是最弱的。

▲切開了吃,也有利於控制攝入量。By Yautdaim Remals-wikimedia.org

3.搭配低脂優質蛋白

只有一塊月餅做早餐的話,蛋白質遠遠不夠。

建議搭配一份無糖豆漿或脫脂奶。自己打的全豆豆漿,還能增加膳食纖維,還能幫助身體減少脂類的吸收。

4.補點B族維生素

B族維生素在能量代謝中起着關鍵作用,身體需要B族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1、B2來支持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物質的分解和能量轉化。

中國人,維生素B1、B2攝入不足的情況,本身就挺普遍的;如果家裡月餅要吃上一陣子,那可以補充一些B族維生素,讓身體工作起來輕鬆些。

▲圖源:《2010—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素攝入狀況》

歡迎把今天的文章轉發朋友圈和親友羣

編輯 | 山楂

設計 | 柚子

以上信息僅爲科普,不應視爲診療建議

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