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收購好大夫在線?互聯網醫療如何續寫新故事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據媒體報道,螞蟻集團正計劃收購好大夫在線,同時,有支付寶醫療健康內部人士表示,雙方已經在今年6月底達成相關業務合作。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繫了多位螞蟻集團工作人員,均表示,目前沒有什麼內容可以回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好大夫在線第一次傳出被收購的消息。去年8月,有消息稱,互聯網大廠欲收購好大夫在線,目前已經給出報價。今年4月,又有消息稱阿里健康正與好大夫在線洽談收購事宜,且雙方已經就一些關鍵問題的談判取得實質性突破。彼時,雙方都在第一時間予以否認。

“原來市場一直是阿里健康與好大夫在線的傳聞,大家也感覺比較貼切,因爲阿里健康是在互聯網醫療領域深耕。但目前又傳螞蟻將收購好大夫在線,好像不是很搭。關鍵的原因,在於螞蟻想要發力服務領域。”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好大夫在線依舊可以和阿里健康有很好的合作,但二者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與此同時,趙衡指出,由於醫療的剛需性和線下服務的可靠性,線上醫療服務收入的規模雖然在持續增長,但獲客成本始終高昂,至今都缺乏能持續盈利的公司。即使在2023年大幅削減成本的情況下,大部分公司仍然持續虧損,只有少數公司出現了單季的盈利。

如今,好大夫在線選擇背倚擁有巨大C端流量的支付寶,又將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打開怎樣的想象空間?

商業化之問

如果按好大夫在線第一版網站上線時間計算,到今年7月17日,王航與好大夫在線已經走過18個年頭。“成年”之際,好大夫在線開始講述另一段故事。

回顧好大夫在線的發展,不難發現,在其最初成立的幾年,王航並沒有考慮過商業化的問題,團隊一心撲在提高服務質量上,這爲後來的良好口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也爲其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2015年,好大夫在線拿到C輪融資之後,一直被認爲是互聯網醫療的領軍者。直到現在,儘管面對激烈的競爭,好大夫在線平臺在醫生中的使用率仍屬於第一梯隊。有調查顯示,在各個線上問診平臺中,好大夫在線平臺的使用率超過30%。相較而言,面對不同平臺,主任醫生常用好大夫在線的比例更高。

作爲在線問診平臺,好大夫在線向來是互聯網醫療領域的一個特殊存在。多年來,好大夫在線堅持“三不做”策略,即不做面向患者的廣告、不開設也不投資線下醫院、不自建藥房也不賣藥,單純依靠醫療服務付費。

CIC灼識諮詢合夥人王文華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梳理我國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盈利狀況,可以看到實現盈利企業主要的商業模式包括醫藥電商、服務收入、互聯網醫院、技術輸出與平臺分成、O2O模式以及B2B模式。而虧損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商業模式包括在線問診平臺,因爲受限於政策,平臺不能開具處方,導致僅提供一些信息諮詢服務的輕問診下用戶黏性不高,客單低,最終無法實現企業盈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當在好大夫在線APP選擇“我”界面時,右下角會彈出“爲好大夫助力”的入口,裡面包括“鼓勵我們一下”和“給我們建議”兩個選擇。當選擇“鼓勵我們一下”時,會出現“給好大夫在線加油”字樣,用戶可以選擇免費或5元、20元、50元以及其他金額的打賞。從2022年8月開始,至今已有超800人次在線鼓勵。

也有一些細節也值得關注,記者注意到,好大夫在線APP是目前鮮有的沒有開屏廣告的在線醫療平臺。

但無論如何,“三不做”策略下的好大夫在線必然面臨一個現實問題,即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王航和好大夫在線必須回答商業化之問。

2022年底,業內流傳一封王航發出的《給全體員工的信》,其中指出,好大夫在線即將進行戰略及組織結構調整,具體方向就是從創業期的專注產研轉型爲市場開拓。王航希望公司能擺脫對融資的依賴,做到自負盈虧。

次年6月8日,王航在公司內部發出《公司最新情況說明》,指出自2022年12月開始的一系列業務調整以來,公司虧損情況快速改善,但面對股東撤資、要求贖回的巨大壓力,調整方案未達到預期。

隨後,便是市場多次傳出好大夫在線被收購的消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通過支付寶“醫療健康”入口選擇“問診”,彈出的界面已經出現了“好大夫在線”的跳轉入口,點擊進入後發現頁面佈局以及具體內容與好大夫在線APP一模一樣。目前,好大夫在線還是以一個類似於小程序或第三方平臺的形式存在,在“問診”界面,主體服務仍是由阿里健康提供。

“未來,好大夫在線與阿里健康最大的差異可能在於,好大夫在線更多是從支付的角度出發來完成服務,也就是說其服務更多是爲了提高用戶的支付粘性。支付寶之前一直以支付作爲核心,如今,螞蟻在服務領域持續發力,想通過提供各類服務場景保持用戶粘性。據我所知,螞蟻現在已經成立了醫療健康事業部,這原來是沒有的。”趙衡說。

如何破局?

如何更好實現商業化,其實並不是好大夫在線獨有的難題,而是互聯網醫療領域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互聯網醫療盈利難,首先是醫療服務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安全性要求,同時,醫療服務涉及多個環節和多個參與方,這些環節和參與方之間的協調和信息共享是互聯網醫療面臨的重要挑戰。此外,醫療服務還需要面對複雜的醫療糾紛和法律責任問題。

當前,在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我國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已呈發展疲態,除了好大夫在線多次被曝裁員、陷入被收購傳聞外,中國互聯網醫藥企業赴美上市第一股的1藥網已啓動退市計劃;曾經的明星醫藥電商康愛多處於懸崖邊緣;春雨醫生在高光之後也陷入了沉寂。

國外亦是如此,Teladoc繼2023年初裁員後,於今年1月再次進行裁員;聯合健康旗下Optum於今年4月中下旬發佈消息進行裁員;沃爾瑪和沃爾格林也進行了關店和裁員。

值得一提的是,從互聯網醫療龍頭Teladoc的2023年財報和2024年的業績預測來看,互聯網醫療的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

根據財報,Teladoc在2023年營收26億美元,比2022年的24億美元增長了8%。這是自從Teladoc上市以來,營收增長首次低於10%,同時,Teladoc對2024年營收增速預測只有5%以下。

在趙衡看來,Teladoc所面臨的增速大幅下滑的問題對所有互聯網醫療企業都適用,這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被疫情快速催熟之後的必然趨勢。

“雖然受到高基數和用戶習慣的影響,在線問診的使用率仍遠高於疫情前,但數字醫療領域的市場出清仍在繼續。”趙衡表示,數字醫療的需求在2021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衰落,但之前的投資所帶來的供給卻源源不斷地涌入這個市場,從而產生了明顯的供大於求。

從市場規模層面看,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9-2024年互聯網+醫療市場前景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3099億元,同比增長39%。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將增至4190億元。

由此可見,雖然市場規模或將超4000億,但其增速已然有所降低。

儘管數字醫療領域的出清仍在繼續,但在趙衡看來,包括在線問診平臺在內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並非只有被收購或關閉的命運。“從目前來看,這些企業自己活下去也沒問題。好大夫在線最大的問題是股東想要出售,創始人本身應該不想出售。因此,如果沒有股東的要求,企業又能盈利,也是可以很好生存下去的。”

在王文華看來,目前互聯網醫療在商業化方面還有不少痛點需要解決。首先產業鏈整合的能力決定了互聯網醫療企業最終可以實現的商業模式。不同互聯網醫療企業切入這一領域的基因大相徑庭,能夠建立在自身優勢資源基礎上的資源整合,纔會有實現收入增長和盈利的可能。其次,企業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如互聯網的線上優勢結合線下服務、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等,從而增加收入來源。

“此外在市場教育方面,需要提高市場對互聯網醫療的認知和接受度,提升流量的存留和轉化,通過不斷積累的用戶沉澱和用戶行爲的滲透影響,從而逐漸培育用戶通過互聯網使用工具的習慣。”王文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