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出圈方法可複製嗎?

朋友圈,這兩天經常看到manus的信息。

有朋友髮狀態問:

有邀請碼嗎?還有人曬出自己成功拿到邀請碼的截圖,甚至炫耀使用體驗;說實話,這種現象反而讓我對產品本身關注度降低了。

相比之下,我更感興趣它的營銷方式。因爲身邊有不少AI領域的朋友,經常會和我討論一個問題:信息氾濫時代,如何讓公司產品一推出就能迅速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且重要的問題,畢竟,再好的產品,沒人看見,就等於不存在;因此,我全程回顧了下Manus營銷方式,發現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分享給你。

01

相同在哪呢?首先,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manus怎麼火出圈的?

有人說,Manus採用非常經典的互聯網營銷套路:通過製造稀缺感,讓用戶覺得必須動用人脈資源才能獲得產品體驗;這種稀缺感營造,讓產品在用戶心中更具價值。

接着,Manus 藉助 KOL 和幾個科技大號的尖叫式評測,例如“渾身發麻、炸裂、agent 的 iPhone 時刻”等極具煽動性的語言,進一步放大了產品的神秘感與吸引力。

另外,整個過程中,Manus 還借勢綁定了明星產品或技術概念(例如 DeepSeek 等),進一步提升了品牌認知度。

因此,可以將營銷模式簡化爲:

邀請碼 + 飢餓營銷 + 關鍵詞綁定相關產品。這一經典套路層層遞進,抓住用戶心理,實現在有限資源投入下,最大化地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市場熱度。

然而,不同在於,我不完全認可這種說法。

從它官網也能看出一些端倪:Manus顯然是想衝出國門的。無論是產品介紹、創始人發言,還是功能展示,幾乎全是英文內容,沒有中文資料。

甚至連登錄方式也僅支持谷歌賬號和GitHub,完全看不到電話號碼、微信掃碼等國內常見的登錄選項,最關鍵是還要外網。我之前還在小紅書上吐槽過這一點。

所以,這表明,Manus 從一開始就把目標用戶鎖定爲海外羣體;可是,爲什麼它在國外沒有火起來呢?我猜可能是這樣:

Manus 發佈兩天,傳統英文科技媒體和開源社區都沒什麼動靜;反而是創始人在國內做客了幾期播客,給國內一些小圈子的人發邀請碼,還在幾個公衆號上做了推廣。

結果,博主們對Manus的產品界面和使用體驗感到震撼,紛紛報道了它;因爲國內博主沒體驗過此類產品,所以他們感受後覺得它非常厲害,於是,把它對標爲下一個DeepSeek,甚至說:全球首個AI Agent。

儘管產品出圈後,創始人明確表示沒有投入任何市場推廣費用,但我堅信,這波傳播一定是經過精心策劃、有節奏的。畢竟,發邀請碼的效果比開發佈會、請媒體寫報道要好得多。

所以,最終出圈的方式才形成大家看到的邀請制、社交鏈傳播。

02

中國有句古話: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當運氣來臨時,一切條件都會助力成功。既然這樣:

Manus 已經火出圈了,爲什麼還不全部放開,而繼續採用邀請制呢?

我猜,這裡面關鍵問題是:成本。

想必你也看到了這條新聞:MetaGPT團隊開源項目Open Manus,由4人打造,發佈不到一天,在GitHub上收穫7000多顆星。它能自主瀏覽網頁,查詢、總結信息,功能與 Manus 基礎功能類似。

其中有一條關鍵信息:有網友給Open Manus佈置了一個任務,查詢“杭州哪些醫院支持異地醫保直接結算”,它找到了杭州醫保的頁面,把裡面的醫院列表下載下來並保存到txt文件中。

完成這個任務,它用三個小時,耗費 3.6 美元,換算下來相當於 24 萬個 tokens,約等於 36 萬到 48 萬個中文字符,成本大概是 26 元。

換句話說,按照Manus的功能和成本來估算,假設一個任務需要處理5萬字,每個字對應1.5個tokens,那麼一個任務的成本大約是8元。

如果 Manus 每天發放 2000 個邀請碼(即 2000 個用戶),每個用戶每天運行 20 個問題,那麼一天成本是 32 萬元人民幣。

對於一款科技產品來說,想融資至少得有 20 萬到 30 萬用戶;假設按照 20 萬用戶來算,前期成本大約是 3200 萬元人民幣,這還不算其他費用。

我認爲 Manus 雖然成功出圈,實際上每放出一個邀請碼,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它目前還沒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也不確定每天留存如何,大模型也不是中國的。

所以,有些成本看不見,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着決策,這是我的推論。

03

寫到這,我在想,同樣是AI領域的創新產品,DeepSeek 能迅速走紅國外,Manus 卻沒有達到類似高度,這背後到底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DeepSeek 火起來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開源策略。DeepSeek 一開始就走開源路線,選擇了 MIT 許可證,這意味着任何公司都可以複製和使用這個模型。這種開放態度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和企業,讓它的傳播速度非常快。

二,推出的模型極具性價比,它開源模型性能幾乎可以媲美OpenAI的大模型,但成本只有對方的1/20。

這種超高性價比不僅讓硅谷、科技圈爲之震撼,還得到國外開發者的廣泛認可,因爲它不僅能解決像24點遊戲這種考驗邏輯推理的難題,還展示了強大的技術實力。

另外,在火起來之前,DeepSeek 對 AI 生態圈的支持也非常到位。它一直深耕開發者社區,在 GitHub 上積累了不錯的口碑。

所以,DeepSeek 成功可以總結爲:

開源策略、模型高性價比、帶來“拼多多式”價格優勢;通過 GitHub 深耕開發者社區,形成增強迴路,進而藉助海外熱度反哺國內市場。

相比之下,Manus不同,它沒有開源策略、也沒有深耕開發者社區,它的前身公司是Monica,所以,它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這種道路在用戶眼中卻變了樣,變成了關鍵詞 + 邀請碼 + 飢餓營銷三件套的代表;但是,拋開這一切我們看這種營銷策略,有什麼問題嗎?

我認爲沒有,而且屢試屢爽。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瑞幸咖啡。爲什麼是瑞幸咖啡呢?

跟你講過故事:

記得非常清楚,2018年我還在海淀工作時,大家邊喝咖啡,邊看瑞幸發佈的《致星巴克的一封公開信》的文章,瘋狂議論。

信中,瑞幸指責星巴克涉嫌壟斷中國咖啡市場,並提出以下指控:

星巴克與物業簽訂排他性條款,禁止其他咖啡品牌入駐;星巴克要求供應商“二選一”,停止向瑞幸供貨。瑞幸呼籲星巴克停止這些行爲,爲行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並表示已委託律師提起訴訟和投訴。

這封公開信在開店時一發,吸引大量關注。有人覺得,這是瑞幸碰瓷式公關,也有人認爲是在市場競爭中的自救之舉;但無論動機如何,這條信息發出後,瑞幸立馬成爲輿論焦點,爲其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們可以看出,瑞幸選擇更激進的綁定星巴克,通過直面競爭對手併發起爭議性話題,迅速搶佔公衆注意力,對了,當時它的店很少。

而Manus綁定的是:“DeepSeek之後,又一個科技圈的不眠之夜”“炸裂、炸醒,爲國人量身打造”等關鍵詞。

所以,核心邏輯都是找到一種能夠突破信息噪音的方式,讓產品與某家強關聯,這樣,大家立馬會注意到你、討論你,並嘗試關注你。

這方面,值得做營銷的人借鑑,但也不要過於吹噓。畢竟,營銷最終目的讓用戶真正認可產品,而不是被短期熱度所吸引。

除綁定同行、關鍵詞外,再來說說社交傳播。Manus社交傳播和Perplexity AI有異曲同工之處。

Perplexity AI火起來時,它鼓勵大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用軟件的體驗,甚至還分享操作錄屏。

我知道在超級碗(Super Bowl)期間,它做了推特活動,內容是預測超級碗 MVP 的 100 萬美元競賽;這個活動不僅省錢,還借勢,一大波人通過社交媒體的互動,讓品牌和用戶數量都增加了。

再看看口碑傳播和病毒式營銷方面,它用A/B 測試來不斷改變產品,你搜到問題和別人都不一樣,這種個性化讓人覺得新鮮又有趣,很容易主動分享給朋友。

而且,它還有一種很厲害的廣告模式——“贊助的後續問題”。就是說,品牌可以在用戶提問時植入相關內容,讓廣告和用戶體驗完美結合。

Manus的分享機制依靠KOL。

KOL拿到邀請碼後,體驗完肯定會寫文章、拍視頻發到各大自媒體平臺;作爲用戶,看到新產品肯定要註冊試一試,試完後自然會去寫體驗,這種體驗本身帶有優越感,還能增加關注度,何樂而不爲呢?

04

可是,邀請制真是一種經久不衰的方法嗎?我認爲:未必。它是一把雙刃劍。

好處想必大家都知道:製造稀缺感。當一個產品要邀請碼才能使用時,用戶會下意識地覺得它很特別、很有價值。

這種心理暗示會讓人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爭取邀請碼,甚至主動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的“特權”,無形中爲產品做了免費宣傳。

同時,邀請制能幫助產品在早期階段控制用戶增長的速度。通過邀請,一邊擴大規模,一邊收集反饋、優化產品,這不就是一種“漸進式擴散”嗎?

但邀請制的劣勢也很明顯。

如果一個產品營銷熱度很高,但產品本身卻跟不上,或者根本無法完全放開,那麼,用戶的“潘多拉效應”會被激活。

你告訴我那邊有個蘋果,很好吃,卻偏偏不給我吃。這種“吊胃口”的做法,會讓用戶覺得這是一種“誘導性”或“操縱性”的營銷,甚至會讓人覺得有些“不懷好意”,最終,用戶會在網上大罵。

這也是,最近幾天,我們爲什麼看到不少用戶在小紅書平臺上瘋狂吐槽Manus的重要原因。

換言之,當用戶得不到時,他們變本加厲地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失望,會將這種情緒傳染給更多人,進一步影響品牌的口碑和形象,最終,產品會陷入一種怪圈。

因此,邀請制是一種有效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答案。

關鍵在於如何根據產品和市場環境,靈活運用這種策略;如果只是單純地模仿邀請制,忽略內核,那可能會被反噬。

不管怎麼說,歸根結底,邀請碼 + 飢餓營銷 + 關鍵詞綁定,這些手段能製造一時的熱度,但產品核心競爭力和用戶真實體驗,纔是決定能否長久立足的關鍵。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