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山東煙臺長島打造綠色低碳經濟,邁向“國際零碳島”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原標題:山東煙臺長島打造綠色低碳經濟,邁向“國際零碳島”(引題)

“泥飯碗”換成了“金飯碗”(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嬙

山東煙臺長島,落過雪的空氣裡有股清冷的氣息,一家古色古香的精緻民宿小院裡,傅豔麗正與丈夫將當天收來的海鮮發往全國各地。

“每年4月到11月,島上游客多,我們做民宿生意。淡季就幫遊客採買海鮮。”傅豔麗過去一直從事海蔘育苗,如今轉行做起生態旅遊。

“從前是在髒兮兮的養殖場,現在是自家的民宿別墅,轉變不光帶來穩定的收入,還讓島上的生態恢復了。”談及村裡整體轉行的經歷,傅豔麗與150多戶村民有着共同的感受。

長島孫家村,生態資源優渥,擁有754畝山林的“天然氧吧”,2公里的海岸線,岸灘綿長、海域廣闊、礁石衆多,上萬畝海區水質清澈、魚蝦成羣,“靠海吃海”曾是這裡的生活寫照。

“島上水質優良,盛產扇貝、魚蝦、海藻,村裡家家戶戶無不養殖各類海鮮珍品。”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介紹,豐盈的海洋物產給當地村民帶來了不少收入,20世紀80年代,孫家村的許多村民都是“萬元戶”,長島也成爲山東省首個小康縣。

然而“跑馬圍田”式的大面積養殖開發,使得海洋資源逐漸匱乏,村民養殖的扇貝出現大面積死亡。爲了保住“飯碗”,村民開始培育海蔘苗,“海岸線長期被海蔘育苗場佔據,育苗場的煤炭鍋爐黑煙嗆鼻,養殖廢水排進大海造成污染。”眼看着自然岸線減少,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孫成偉心裡打定了“摔碗”的主意。

全村的海蔘育苗場近百處,經營規模5萬立方水體,讓村民放棄收益頗豐的營生,轉行陌生的生態旅遊,談何容易。整整3年,孫成偉帶領村委挨家挨戶作動員,終於將海岸線所有的育苗大棚和近岸養殖設施拆除。

依託當地的海洋旅遊資源,孫成偉帶領村民開展民宿旅遊產業,成立了生態旅遊合作社,規劃建設了生活宜居、民俗風情、漁遊融合、文旅康養四個功能區的生態旅遊綜合體。“村裡不光有四星級、五星級民宿,還有可供遊客趕海、垂釣、遊玩的500多畝的趕海園。”孫成偉介紹,目前村裡每年遊客達450萬人次,村民的收入穩定。

傅豔麗說:“現在經營的民宿別墅是自家的房產,每年都有100多萬元的收入,許多遊客通過我們採買海鮮,村民足不出村就把村裡的海鮮銷往全國各地。”

把“泥飯碗”換成“金飯碗”,孫家村又瞄準了“海洋牧場”建設。“我們與專業科研院所合作,創建了省級海洋牧場,確立固藻集魚模式,建設完成海藻場4500畝,投放各類礁體12萬空方,完成增殖放流戀礁魚苗300萬尾。”孫成偉說,一系列向“綠”舉措,可以加速海洋固碳,把曾經優渥的海洋資源“養”回來,“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近海區域的魚類越來越多,還不時有白江豚、鯨魚現身。”

與孫家村的跨行業轉型不同,長島許多島嶼正在不斷探索將傳統漁業優化爲低碳養殖。以南隍城島爲例,這片海域應用了8座亞洲最大量產型深水智能網箱,建成深遠海養殖設施61個標準箱,獲批我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

陸地上,長島完成10個有居民島68.4萬平方米破損山體應治盡治,植樹造林和退化林改造1萬多畝,林木綠化率達60%,途經候鳥由333種增加到370餘種。在海上,修復海草牀和海藻場面積21公頃,放流魚類苗種3000多萬單位,近岸海水水質全部爲國家一類標準。

綠色低碳的演變也延伸到了生活場景。在長島,城區、漁村供暖煤改電比例分別達100%、79%;島外車輛“禁入”和島內車輛“控牌”實現全域管控,新能源旅遊公交體系全域運行,出租車、小型汽車新能源替代率分別達到44%、11.4%……一系列舉措和成果,正在助力長島向着2035年全域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打造“國際零碳島”的目標邁進。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