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長蘇也吃上10元外賣了”,影視劇的自我“降格”?
最近一個讓人想要調侃“莫非時間穿越真的存在”的現象,在網上逐漸引發熱議。許多網友發現,一些十年前的經典老劇畫面中竟然出現了記憶中並不存在、理論上也不應該存在的廣告。
比如《琅琊榜》裡出現了外賣廣告,網友稱梅長蘇也是吃上“10元外賣”了。其他劇集裡也出現各種穿越廣告,廣告、品牌出現的時間遠遠晚於電視劇的播出時間,讓觀衆一秒齣戲。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版權方、平臺等對劇集進行了二次利用。這些經典劇集的“招商”價值巨大,可以持續不斷植入廣告。隨着廣告的翻新,一些Bug、違和的場面也就出現了。這個技術並不新穎,早在多年前就有平臺稱自己有這種“播出後植入”的技術,只不過新劇集人們不太容易注意,經典劇集則會放大這種穿幫的感覺。
對於很多觀衆來說,這肯定是不太舒服的。可以想象的是,一個古裝劇的畫面,出現了一個現代的事物,肯定讓人尷尬。尤其是一些老劇集,往往凝聚着某種情感,再看到被廣告商不斷地揉捏,一些觀衆大概不會滿意。
但是,這種不滿其實也是天然的——觀衆恐怕永遠不會滿意廣告,無論何種形式。就像是劇集裡P廣告固然讓人不喜歡,但強行中斷劇情插入廣告人們意見也更大。這或許就是影視劇本身的悖論——人們期待它是藝術品,但它本身卻是商品。
幾乎所有的電視劇,恐怕都必須考慮一個前提:它能否帶來回報。影視劇不是一個獨坐書齋的閉門創作,它是一個依託於現代傳播產業的消費門類,必須要考慮經濟效益。那麼廣告就是一個無可避免的元素。
尤其是現在長影視劇在短視頻、微短劇的夾擊下,遭遇了不小的挑戰,增加廣告強度似乎成爲一個迫不得已的舉措。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長劇市場全端播放量整體下降,較上季度環比下降11.95%。在這個背景下,諸多老劇被拿來重新植入了廣告。
不過,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影視劇的自我“降格”:它們不再追求成爲一個完美無瑕的藝術品。事實上在人們的記憶中,有很多老影視劇,它們完整、純粹,每一幀畫面都能勾起無數回憶,足以被稱爲經典的藝術品。而現在看,很多影視劇或許不再對自己有如此期待,商業變現纔是緊要之事。
這無可厚非,影視劇的版權所有者當然可以如此選擇。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好事,影視劇也沒必要總是“端着”,似乎要將自己刻意塑造成某種崇高的樣子。本質上這就是一種迎合消費需求的商品,它也只能在一種平視、競爭、自如的語境中繁榮。它和短視頻、微短劇等等並沒有本質區別,格調云云終究是一種話術,從要盈利的角度來說,其實它們都在同一平面。
這也讓人想到前不久頗受討論的AI魔改影視劇,不少論者都站出來稱這是“不尊重經典”。AI魔改當然會有版權問題,這應當引發重視。但是從“藝術”角度來說,穿幫的植入廣告何嘗不是一種“魔改”呢?影視劇作爲一種商品,有多少“再創作”的空間,恐怕也值得人們認真地想想。
(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