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規模拒籤!阿默斯特首位華人招生官大實話:中國家庭沒搞懂美本申請...
對於計劃赴美留學的小夥伴而言,簽證無疑是最關鍵的一環,沒有簽證,在美國的學習、生活乃至旅行都會受到極大限制。而隨着2025年美國本科早申的臨近,申請者需要密切關注各大學的放榜時間以及美國簽證政策的變化。下面,本文將分享前阿默斯特學院招生官萬曉峰博士的見解,深入瞭解美國本科教育及中美交流的趨勢,以及中國留學生在申請過程中需要避免的常見誤區......
文 | 周哲浩
From 爸爸真棒
微信號:baba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
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啓發的
融合教育探索
還有1天,25Fall美本早申即將放榜!
目前,部分美國大學已有放榜時間:
12月6日,佐治亞大學
12月8日,瑪卡萊斯特學院
12月12日,普林斯頓、哈佛
12月13日,約翰霍普金斯,聖路易斯華盛頓
12月14日,加州理工
12月15日,卡內基梅隆、紐大、埃默裡、喬治城、威廉姆斯、波莫納、卡爾頓等
12月17日,耶魯
12月21日,MIT
另外,如斯坦福、杜克、西北、賓大、康奈爾、芝大、布朗等藤校&Top10都會在12月中旬放榜。
目前,根據CommonApp發佈的早申數據顯示,中國學生的申請比去年同期上漲了9%!是連續三年下滑後的首次上升。同時,整體早申申請也比去年上漲了6%,可想而知今年的競爭有多激烈。
與此同時,美國簽證圈卻出了一個大新聞。有參加美國拉斯維加斯CES消費電子展的人員表示,儘管持有CES的正式邀請函,但仍被美國大使館拒籤,而且還不是個例。參加項目的40家公司有一半被拒籤。這一規模“前所未有”。
這一消息出現在川普重返白宮之後,儘管不是教育圈的新聞,但也讓人們對於中美交流的未來持擔憂的看法。
到底未來趨勢如何?美國對中國學生的興趣是否在減弱?
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莫過於美國頂尖文理學院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的前華人招生官萬曉峰博士。前不久我們請到了萬博士通過文章和講座的形式,分享了他擔任招生官九年以來對於美本申請、中美教育的種種看法。
談到中國留學生赴美趨勢的問題,萬曉峰博士提到了兩點。
從最表層的數據來看,中國和美國確實存在雙向的興趣衰減。
這邊中國學生去美國的少了,那邊美國來中國的招生官也少了。一所上海知名私立學校的情況是,2019年還有100多位海外招生官,其中80%來自美國高校,到了2023-24學年,下降到了70多位,其中只有一半來自美國。
另一方面,無論環境如何變動,始終會有相當多家庭,會堅定不移地選擇去美國求學
因爲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高等教育。而且就美國大學的本科而言,中國仍然是最大的國際生源地,就讀人數(87,551)是印度(36,053)的兩倍還多。
但令人無奈的是,大家很少能捕捉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在萬曉峰博士看來,中國家庭對美國教育的認知水平是下降的,存在着種種誤區,比如覺得美國大學會按國家卡人數,又比如覺得文理學院沒有就業前景等等。
甄別有效信息,釐清是非變得尤爲重要。
* 爲方便理解,以下內容採用第一人稱敘述
我擔任國際招生錄取主任的九年時間(2015-2024),國際申請人數從2000份漲到了創紀錄的6000多份,但錄取率卻來到了2%的歷史最低,中國學生基本維持在個位數。2026-2028屆新生,按所居住的國家劃分,中國入學人數(enrollment)分別爲:3、3、9。
這些數據放一起,家長可能會疑問:是不是對中國學生有配額的限制?並不會!
雖然每個學校都可能考慮國際生的佔比,但是並不會精確卡到具體國家的配額,而且哪怕佔比也是浮動的。這一點,和國內大學按照省份配額的情況不太一樣。每年美國大學收到的申請情況都不相同,像開盲盒,不會先入爲主地規定要錄取多少名來自特定國家和地區的學生。
還有,大家經常看到這樣的數據:在美國大學的錄取中,來自美高的學生佔比更多,因此覺得大學會把學生歸類到不同申請池,而在美國申請池比在中國的更容易錄取。
這也是認知偏差:申請池是存在的,但它不是爲了分高下,而是讓招生官結合地區的語境,更好地審視申請者。最終結果還是取決於學生個體的表現。
很多人只是簡單地看到了數據的高低,但他們不知道,招生官看到的,是絕大多數人看不到的:
有沒有修習具有挑戰性的課程?
老師的推薦信是怎麼寫的?
綜合表現如何?
招生官得到的學生畫像是非常完整的,但是社交媒體上傳播的數據卻是非常單一的。
至於阿默斯特學院錄取中國學生數量一直很少的原因,並不是“學校卡得嚴”,而是“總體的申請人數就不多”。
我們總好像認爲,身邊所有的同學都申請了頂流學校,但並不是這樣。拿阿默斯特學院來說,中國國籍學生申請數量,常年在250-260之間。這其中,在中國讀書的學生和在海外讀書的中國學生,基本上是1:1。
數量不多,但與其他地方的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水平要更優秀。我和我的主任——他以前是MIT的招生辦主任——經常把中國學生的申請單獨拿出來看,然後面面相覷:這些學生怎麼什麼活動和競賽都集齊了?
我有一種感覺:一箇中國學生,簡直是活出了10個學生的人生。
這麼卷也是沒有必要的。就像我在文章裡提到的,這一方面讓孩子失去了探索自己真正興趣的機會。另一方面,美國大學希望擁有的是擁有不同興趣、愛好和背景的羣體,不需要面面俱到。
國內經常會用到這樣一種宣傳話術:該學生是某大學中國地區唯一獎學金獲得者。這也是認知上的誤區,它傳達出的真實信息其實是:這所大學資金實力有限,只能給少數學生提供財政支持。
美國大學的財政補貼政策,分爲兩塊:
獎學金(merit-based scholarship)
助學金(need-based financial aid)
獎學金根據申請者的才能發放,可能是學術、也可能是體育特長。金額視情況而定,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學費折扣:全獎就是學費全免,半獎就是抵一半學費。它是一種爭取生源,吸引學生入學的手段。
助學金是爲了幫助經濟條件有困難的家庭,大學會利用計算公式,算出家庭的支付能力,助學金就是兩者的差額。部分情況下,美國大學(通常是那些最頂級的學校),在錄取學生後會提供100%的補助,不僅是學費,還包括生活費、住宿費以及往返的機票等。
阿默斯特學院,84%的國際學生都有助學金的,平均補助金額8.1萬美金。在2028屆學生中,將近60%入讀的學生,獲得了獎學金和助學金,平均補助金額超過7萬美元。
那麼,申請階段提出需要助學金,會影響錄取概率嗎?這取決於學校的政策。有10所頂尖學校,如果真的需要,可以毫無顧慮地提出。
這樣不會因爲你提出需要助學金而降低錄取概率的政策,我們稱爲“Need-Blind”,但有的學校,提出需要助學金可能會降低你的錄取概率,我們稱爲“Need-Aware”。
對國際生而言,只有10所學校是Need-Blind,但它們都是頂級,分別是:阿默斯特學院、鮑登學院、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哈佛大學、MIT、普林斯頓、耶魯、華盛頓與李大學、以及最近剛宣佈該政策的聖母大學。而對美國本土的學生,Need-Blind政策的學校高達上百所。
這其實也是頂尖大學體現教育公平性,以及吸納全球人才的一種方式。
對於國際教育,無論博雅教育體系還是文理學院,中國家庭認知水平其實是在下降的。
各種引發熱議的排名都是隻有綜合性大學,文理學院的排名是單獨的。而且一些大城市的落戶政策,也只看綜合性大學的排名。消費降級疊加對未來的不確定,所有人都希望尋求更安全和務實的路徑,於是就把文理學院這個選項屏蔽了。
網上有各種錯誤的信息,比如文理學院是貴族特供,又比如文理學院只有文科和藝術專業,但阿默斯特學院最大的專業是數學。
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精髓。而且,很多頂尖綜合性大學,比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本科學院其實都是文理學院。
單獨文理學院體系的特點是,小班制的課堂、教授直接授課、本科生直接參與教授科研。幾名學生圍坐在教授身旁,大家暢所欲言,這種想象中美國教育的場景,只可能發生在單獨的文理學院,哈耶普斯麻都實現不了全部小班化和教授授課。
有些文理學院的學生,本科一畢業就直接讀博士了,就是因爲他們在科研上已經得到足夠的鍛鍊和指導。
美國和中國教育理念不同的地方在於,本科階段不重視職業培訓,重點是培養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挖掘興趣。綜合性大學也是如此。到了研究生階段纔會培養職業相關的技能。很多美國人都是本科畢業後工作了三到五年,對職業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後,帶着具體的問題和目的去研究生項目深造。
有個學生剛來阿默斯特學院,申的是數學專業,後來發現音樂系的課特別有意思,於是修了20多門,以音樂專業身份畢業,然後又去了其他學校的法學院讀研,現在是一名律師。這種跨學科跳躍但最後仍然有不錯工作的情況,在中國很難想象,但在美國其實很常見。
■ 阿默斯特學院環境(萬曉峰博士 攝)
文理學院的就業情況也非常好的。雖然沒有具體職業技能的培訓,但它強調的軟性技能是行業通吃的。
首先是理解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我們常說的批判性思維。
你去金融公司面試的時候,不可能讓你背案例,考察的就是你的思維。
其次是寫作,也就是理解信息之後輸出的過程。
有句話叫good writing is good thinking。文理學院對寫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的時候,教授的反饋意見比交上來的作業還要長。
如果想要體驗美國教育的精髓,文理學院是非常值得推薦的。想要習得職業技能,可以考慮去綜合性大學讀研。
「 寫在後面的話 」
萬曉峰博士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一次訪校,他問一個馬塞諸塞州的美國高中的學生,文書寫的怎麼樣了。同學回答說:太頭疼了,因爲我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
萬曉峰博士告訴他:你才18歲,沒必要急於找到人生目標。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終極答案,而是希望看到學生一直處於探索求知慾的狀態中。我們想看到的是,高中階段的探索如流水一般持續,並且延續到大學裡,從涓涓細流到奔騰不息。
可以從故事和分享中,總結出三條經驗供參考。
首先,不要陷入“別人卷我也就得卷”的誤區。
競賽不是爲了塗滿履歷,而應該是剛好有興趣,希望能有更多探索的機會。選學校,不要只看排名,要看它的環境、理念是否與自己契合。
不能因爲看別人弄了一桌子菜,就跟着也去弄一桌子。最後你到底喜歡吃什麼,招生官也看不出來,反而覺得像大雜燴。
其次,蒐集信息的時候,不要小看了學校的官方渠道。
美國大學的官網信息是非常全面的,往往直接就能解答你的疑惑,沒有必要被社交媒體的危言聳聽弄得暈頭轉向。要是還有疑問,是可以直接聯繫招生辦的。回答疑問是他們的工作內容之一,聯繫方式都是可以在官網上找到的。
第三,不管環境如何變化,美國大學始終歡迎國際學生的到來,並且會與各種封閉的政策鬥爭。
2020年疫情的時候,特朗普試圖禁止只修線上課程的學生入境。哈佛和MIT聯合起訴了美國政府,並且得到了衆多大學的支持,後來禁令也沒有頒佈。美國有它的運作體系,總統也不能爲所欲爲。
發佈《美國門戶開放報告》的美國教育協會,CEO Allan Goodman也特別指出:中國學生羣體是國際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無論兩國關係好壞冷熱,我們都歡迎他們的到來。
這應該是最能撫慰當下焦慮的話了。
本文系授權發佈,From 爸爸真棒,微信號:babazhenbang,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