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援“斷供”,全球健康項目“躺槍"?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後,美國國際開發署又“挨刀”,全球健康事業再次受到衝擊。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國際開發署員工23日正式獲知,該機構將在美國境內裁員1600人,其他絕大多數員工行政休假。美國長期以來是全球健康事業最大的捐助國,而美國外援資金中,有超過一半是撥付給美國國際開發署來實施的,這勢必將對全球健康事業造成衝擊。

非洲一直是全球衛生治理薄弱的區域,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地區合作室主任祝鳴向第一財經記者,美國國際開發署“挨刀”後,會對非洲國家包括傳染病防治在內的公共衛生事業,造成雪上加霜的不利影響。

他進一步分析道,對像南非這樣財政相對寬裕的非洲國家來說,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健康援助是對當地健康體系的補充,但對非洲的最不發達國家來說,“斷供”將對當地健康體系造成根本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當地專業人士的就業。

整頓美國國際開發署

美國國際開發署成立於1961年,在2023財年它是擁有約1萬名正式員工的機構,其中三分之二在海外工作,如果算上外籍員工和外包員工的話,員工總數估計在1.7萬人左右。

美國國際開發署年度預算超400億美元,是美國聯邦政府負責大部分對外非軍事援助的專職機構,所以也被視作美國全球“軟實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特朗普政府認爲把大量資金用於外援是一種浪費,且表示美國國際開發署多年來賬目不清,對項目效果也多有質疑,於是它成爲了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的重點整改目標。目前,其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總部辦公室已被關閉,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宣佈接管該機構。

400億美元的預算看似龐大,但在美國政府2023年的6.75萬億美元總支出中,佔比約0.6%,即便把美國國際開發署整體關閉,對於美國政府的整體減支也十分有限。

在美國國際開發署此前的預算中,有很大一部分用於全球健康項目,特別是用來抗擊艾滋病、瘧疾和結核病,爲多國提供疫苗和醫療資源。

除了前述對非洲國家的影響外,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挨刀”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健康衛生項目也有不少影響。印度尼西亞衛生部長布迪(Budi Gunadi Sadikin)於2月6日表示,印尼與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健康合作項目目前暫時擱置,尚不清楚這些項目是否會被永久暫停。

自2020年以來,美國國際開發署向印尼投入了8億美元。印尼與美國機構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艾滋病和結核病防治等領域,印尼的結核病病例數在全球位居第二。布迪還表示,除了美國國際開發署外,印度尼西亞還從防治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全球基金(Global Fund,以下稱全球基金)獲得藥物援助,美國是這一基金最大的資助方。

美國對外健康援助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梳理,在2023財年,美國政府共發放了719億美元的對外援助,其中用於衛生健康的比例爲22.3%,佔比僅次於用於經濟發展的27%。

除了美國國際開發署外,美國還是WHO的單一最大貢獻國。在美國宣佈計劃退出WHO後,WHO已警告表示,除非有捐贈者能夠填補美國的資金缺口,否則WHO可能會面臨支出削減的困難。

美國對WHO的財務貢獻包括分攤會費和自願捐款。分攤會費是根據成員國的經濟實力和人口比例計算,美國承擔了約18%的全球會費預算,在所有成員國中比例最高,近年來年均約爲1.15億美元。自願捐款則主要用於支持特定項目,如疫苗接種、疾病防控和衛生系統建設,每年金額通常在2億至4億美元之間。

除了威脅資金斷供外,美國目前已下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停止與WHO的合作。2月11日,WHO發言人林德邁爾(Christian Lindmeier)表示,自從美國宣佈退出WHO以來,該組織已經難以獲得美方關於該國禽流感疫情的信息。

受影響的國際機構遠不止WHO,作爲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的主要國際資助機構,全球基金執行主任桑茲(Peter Sands)警告稱,資金短缺可能會影響到2030年終結艾滋病的目標,並對無數人的生命構成威脅。他表示:“無論是捐助國政府,還是基金執行方,都將面臨極其艱難的取捨”。

祝鳴還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對於全球健康事業的支持,除卻政府的資源方面,美國的非政府組織也在全球衛生治理上有長期投入,這些非政府組織是否也會受到特朗普政府的影響,還是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