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裔院士李飛飛:如果獲得諾貝爾獎,我希望是以中國人的身份

少小離家 艱難求學

1976年,李飛飛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裡。孩童時期的李飛飛十分機靈可愛,父母視她爲掌上明珠。望女成鳳的他們,決心要給她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

李飛飛讀小學時,因爲父母工作調動的原因,年幼的她便跟隨父母搬到了成都居住。李飛飛的父親是名工程師,母親是名人民教師。因爲雙親都是知識分子,李飛飛從小耳濡目染,對學習有着很大的興趣。

父母工作之餘也會通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自己,這也給年幼的李飛飛營造了極好的學習環境。父母對待工作努力刻苦的態度,也時時刻刻地影響着李飛飛。

李飛飛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她從小成績優異,尤其數學和科學這兩個科目,幾乎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李飛飛在成都度過了她快樂的童年,但這種快樂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多有條件的人都會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

1992年在李飛飛十六歲時,父母爲了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也選擇了跟隨當時的“出國潮”。

就這樣,他們一家移居到了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上面。李飛飛也在父母的安排下,進入了新澤西州帕西帕尼高中就讀。

初到美國時,李飛飛對這個陌生的國家充滿了驚喜與好奇。但這種驚喜與好奇並沒有持續多久,他們一家就遇到了個大問題。雖然父母都比較有文化,但是在那個年代,英語教學並沒有被重視起來,所以他們在與美國人溝通方面就出現了問題。

李飛飛並沒有因此退卻,她努力克服內心的恐懼,主動與同學交流,很快就融入到了新環境裡。

還有一個更棘手的問題,由於語言不通,李飛飛的父母即使有才華也得不到施展。無奈之下,父親選擇做了相機維修員,而母親則是去了就近的超市做收銀員。即使兩個人拼了命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還是很拮据。

懂事的李飛飛見父母如此辛苦,主動要求分擔父母的壓力。她一邊學習,一邊打工。讀書期間她去了餐廳做服務員,去酒店打掃衛生,甚至還自己借錢開了家洗衣店。就這樣,大家一起努力工作,開啓了異國他鄉的新生活。

即使勤工儉學很苦很累,也沒有聽到李飛飛抱怨過一句。在學業方面,李飛飛也從來沒有過一絲懈怠,因爲她深知生活的不易,她渴望通過知識改變這一切。

經過努力,1995年李飛飛最終以全期班第六名的成績從帕西帕尼高中畢業,考取了普林斯頓大學,並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全額獎學金。

因爲李飛飛從小就很喜歡數學和科學,所以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她選擇了物理專業。李飛飛認爲物理是人類最基礎的科學,她滿懷着夢想踏入校園,她渴望成爲愛因斯坦一般爲科學獻身的人。

四年後,李飛飛從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獲得了物理學學士學位。

畢業後,身邊的同學都陸陸續續地找到了工作,而李飛飛還在猶豫,是該選擇繼續深造,還是像同學們一樣去參加工作。

正當她猶豫不決時,又得知了一個壞消息,她的母親病倒了。

李飛飛擔心極了,立馬趕到了醫院。醫生說母親由於常年勞作,積勞成疾,需要住院治療。因爲父親還有工作,所以李飛飛便留在了醫院陪護母親。

在醫院照顧母親期間,李飛飛閒來無事便會翻看醫院的書籍和雜誌。

她發現雜誌裡提到的很多想法,都可以通過智能科技的手段去實現。其中就包括無痛檢查,如果能用機器人代替,那麼病人就能減輕很多痛苦。但是苦於無人去研究,所以導致醫院裡大部分的檢查項目依舊在使用最傳統的檢查方法。

或許從這時候開始,人工智能的種子就深深地埋在李飛飛的心裡了。

母親身體康復後,李飛飛經過深思熟慮,還是決定繼續進修。

AI女神的誕生

2000年,李飛飛考入了加州理工學院。

因爲李飛飛大學時期有做過關於人工智能的暑期實習,當時她覺得十分有趣。後來,又受了那本雜誌的影響。所以李飛飛在加州理工學院讀博士的時候,便選擇了人工智能專業。

李飛飛的眼光足夠長遠,她認爲當時的人工智能,正處於一種孕育狀態。

在沒有鎂光燈的聚焦時,人工智能其實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其中的幾個分支領域:機器學習領域、計算機視覺領域、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和機器人領域。所以李飛飛便從中選擇了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這兩個分支領域。她認爲這一定很值得期待。

李飛飛在決定研究人工智能時,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她的。

那時候,人工智能並不像現在這麼熱門。在當時,就連“人工智能”這個詞都處在冬眠狀態,幾乎沒有人會提起。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爲人工智能專業是沒有發展前景的。

當時李飛飛的一位老師還找到她,語重心長地對她說:“飛飛啊,我建議你還是不要做這個了。不然下一步,可能連拿實驗經費都是問題,甚至以後還會影響到你評終身教授!”

面對老師的告誡,李飛飛還是選擇了聽從自己的內心。就這樣,李飛飛開始了她的研究生工作。

結果令李飛飛沒想到的是,真的被老師一語中的。李飛飛的小組在研究項目時,多次申請實驗經費,都沒有予以通過。

沒有經費的李飛飛,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將實驗費用壓到最低。

小組的其他同事苦中作樂,開玩笑說:“實在不行的話,我們再去開洗衣店吧,我們還可以去路邊站着,給人家洗車賺經費”。

正當李飛飛爲實驗經費擔憂之時,李飛飛的導師彼得羅得知了此事,表示願意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彼得羅決定資助李飛飛全部的實驗費用,李飛飛對此感激不盡。

彼得羅卻表示:“我幫助你,不僅僅因爲你是我的學生。如果你真的能做出項目的話,我也算是爲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聽了老師的話,李飛飛下定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拿到實驗經費的李飛飛,馬上開啓了ImageNet項目。ImageNetsh就是一個圖像識別數據庫,如果運用在計算機上,可以幫助計算機直接辨認出物品和人了。

我們都知道,眼睛對於人類來說是觀看圖像的窗口。而真正理解圖像的其實是大腦,眼睛的觀看與大腦的理解相結合,纔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視覺。

而機器並不像人類一樣會使用大腦去分析,所以也就不能自行理解眼前的圖像內容。

所以想要實現ImageNet項目,讓機器學會圖像識別,就要先教會機器去認識圖像。

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現有的圖像,一一做好詳細的標註。

可是由於項目工作量太大,圖片太多,即使所有小組成員都上手,還是很難完成。走投無路的李飛飛決定藉助亞馬遜平臺,將圖片標註的工作外包了出去。

最終,李飛飛花費了三年的時間,下載了上億張圖片,在全球來自167個國家的5萬名網絡工作者的幫助下,完成了1500萬幅完全標註好的圖片,實現了ImageNet項目。

在ImageNet項目完成後,有人問李飛飛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工作量呢?

李飛飛是這樣形容的:“如果只有你自己,每天不吃不喝不睡覺的話,僅僅是標註圖片,大概需要個20年就可以畢業了吧!”

聽了李飛飛的描述,我們才知道當時她面臨的困難有多大。

ImageNet實際上就是一個巨大的可供圖像或視覺訓練的圖片庫。題庫裡包含了1500萬張圖片,涵蓋2萬多種物品。這個項目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里程碑,規模如此之大,在當時是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

隨後,李飛飛做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她面向全球公開了整個ImageNet數據庫,將數據庫免費提供給了全世界的研究團體。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都能夠用圖片庫對計算機圖片識別準確率進行訓練。

藉助ImageNet數據庫提供的數據支持,如今計算機圖像識別的錯誤率已經從28%降到3.6%,這甚至比人眼識別錯誤率還要低。

ImageNet數據庫對圖像識別的研究起到了顛覆性的推動作用,讓圖像識別領域到達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隨着ImageNet項目的成功,李飛飛每年都會舉辦一次軟件比賽,即ImageNet Challenge。來自各地的研究團隊,使用自己的軟件程序,競相正確分類檢測物體和場景。

ImageNet Challenge是一項重要的大規模數據集和基準測試工作,也是近年來機器視覺領域最受追捧、最具權威的學術競賽,它代表了圖像領域的最高水平。

隨着一個又一個項目的成功推出,李飛飛的研究生課程也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生獎學金,和新美國人Paul & Daisy Soros獎學金的支持。

2005年,李飛飛順利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同時獲得了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赤子之心 心繫祖國

自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後,李飛飛便開啓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2009年,李飛飛進入了斯坦福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一職。2012年,年僅36歲的李飛飛被晉升爲斯坦福大學終身在職的副教授,負責指導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課程。

自2012年起,李飛飛先後擔任了斯坦福大學W.M.凱克學院學者、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及斯坦福大學人類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聯合主任的職位。

2017年,Google公司也向李飛飛拋出了橄欖枝,期待她能加入Google。李飛飛同意並進入Google公司,擔任副總裁一職,並同時擔任Google首席科學家。這一年,李飛飛才41歲。

直到2018年9月,李飛飛卸任Google副總裁一職。當時Google公司被爆出參與軍事合同之事,據媒體爆料當年衆多員工簽寫請願書,要求Google立即停止軍事方面的合作。因此衆多媒體猜測,李飛飛是與Google高層理念不合,才離開Google公司的。

如此的各種榮譽頭銜,數不勝數。誰能想到多年前的李飛飛,連學費都要靠做服務生來賺取。而今天,李飛飛儼然已經成爲人工智能界的領軍人物,當之無愧的AI女神。

這些年,李飛飛不僅學業事業雙豐收,在家庭方面也努力做到最好。她在斯坦福大學任教期間,與同樣任職於斯坦福大學的西爾維奧·薩瓦雷塞教授相識。兩人感情極好,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還生了一雙可愛的兒女。

在媒體採訪李飛飛時,有記者問道:“你覺得自己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呢?”

李飛飛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當然是中國人,我熱愛我的祖國。如果有天獲得諾貝爾獎,我希望我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去領獎的!”

其實不難看出,李飛飛雖身在國外,但仍然是心繫祖國的。以李飛飛的能力,確實有着很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希望到時她真的能以中國人的身份去領獎,這不僅是她的期盼,更是國人的期盼。

最強大的力量就是愛

近期,李飛飛在一場直播中向外界介紹了人工智能家用系統,它可以跟蹤居民的健康狀況,包括新冠肺炎的症狀,同時還能確保用戶的隱私。看來,李飛飛並沒有忘記自己當年爲何選擇研究人工智能。

李飛飛說:“五億四千萬年前,三葉蟲進化出了眼睛這個器官。當時,眼睛的結構是非常簡單的,在經過了上億年的進化、淘汰、迭代,走到了今天,演變成了人類的視覺。”

看似視覺對我們來說,是與生俱來的。但實際上,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它經過了一段長久的培養過程。科學亦是如此,需要不斷地思考創新,才能夠發展,才能夠與時俱進。

當今社會,不少人擔憂人工智能會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會擔心如同電影片段中演的那樣,有天機器人會“活”過來。就這個話題,李飛飛也正面給出了回答。

她說:“做人工智能的科學家,往往不會去擔心機器人變成終結者,因爲冷冰冰的機器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曾經有人問李飛飛,有沒有什麼特質是人獨有的,無論將來機器如何發展,都是不可能被替代或拷貝的?

李飛飛微笑着回答說:“我覺得是一個字——愛,這是人和機器最大的區別。我認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就是愛,世界上最難計算的東西也是愛,這是對於人來說最獨特的!”

結語

所謂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李飛飛之所以能夠成功與其堅韌不拔的性格息息相關。

年少時有父母的栽培,養成了她刻苦努力的品質。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恩師與同事的支持,再加上她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處事態度。那成功就成了必然。

觀其成功之路,還有一個值得學習的地方,那就是大膽放手去做。在李飛飛得不到別人支持的時候,她依舊選擇了聽從自己的內心,如果當時的她沒有堅持下去,那麼當今的人工智能又會是一番什麼景象呢?

參考文獻

1、界面新聞:《李飛飛正式離開谷歌 回斯坦福教書》

2、南方人物週刊:《面孔 | 李飛飛 華人女科學家抗爭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