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晶片業嚴重缺工 恐要依賴外籍人才填補

臺積電亞利桑納州工廠預計2025年可投入生產,屆時缺工會是一大挑戰。(圖/臺積電提供)

專欄作家朗恩(Heather Long)、「商業市場」(Marketplace)廣播節目主持人萊斯達爾(Kai Ryssdal)與製作人賀倫霍斯特(Maria Hollenhorst)30日在華盛頓郵報共同撰文指出,美國晶片產業榮景再現的最大挑戰就是嚴重缺工,接受拜登政府晶片法案補助的臺積電(TSMC)從臺灣引進勞工便引起媒體熱議,如果美國勞工條件仍未成熟,更多外國勞工恐怕需要填補職缺。

文中指出,亞利桑納州鳳凰城堪稱拜登重振美國晶片產業的縮影,國會通過530億元經費,白宮則宣佈對英特爾(Intel)、臺積電、美光(Micron)提供補助,但宏偉目標如何實現,找到足夠的勞工便成關鍵,鳳凰城地區晶片廠興建首先遇到建築工缺乏的問題,某些晶片廠已將啓用日期延至2025年以後。

晶片廠未來開工後還需要7萬名新進員工,這些職缺與祖父母時期的製造業工作截然不同,其中許多職務爲工程師或電腦科學家,大約2萬8000人是不需要大學學歷,但須具備專業技的技術師。美國勞工能否滿足如此龐大的就業需求,還是要引進外籍勞工填補職缺,已經受到討論,美國要在晶片廠業重返霸主地位,可能需要付出龐大成本。

1990年代,美國生產全球37%半導體,現在只生產全球半導體的10%,晶片業者把工廠開在亞洲,使用亞洲當地勞工,比在美國建廠划算許多;臺積電從臺灣引起勞工便引起美國勞工議論,其中涉及的威脅在於,如果美國勞工條件仍未成熟,晶片產業職缺恐怕就必須靠外國勞工填補。

文中寫道,爲了培養足夠勞工,美國迅速擴大社區大學、高中職教計劃與師徒制(apprenticeships)訓練課程,但這些計劃實際運作卻比規畫困難許多,即使在亞利桑納州,許多民衆也從未聽過半導體產業,尋找有經驗的技術人才擔任講師並不容易,而且晶片產業有着令人意外的瓶頸:產業性質原本就有興衰循環,目前正值低潮期,許多企業紛紛裁員。

馬瑞波卡社區大學(Maricopa Community College)講師艾羅爾(Brad Ailor)對學生說要有心理準備,找工作可能耗時數月纔會被錄取。他說,在英特爾任職期間遇過幾次裁員,「半導體業的本質就是如此」。

技師在科羅拉多州Reata工程機具公司輸入指令生產半導體,這家公司提供航空與醫技所需的晶片,同時培訓擁有高科技能力的員工。(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