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扒開印度製造的表象 裡面“含中量”越來越高了

財聯社9月3日訊(編輯 史正丞)近幾年隨着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開始追求所謂的“供應鏈多元化”,印度成爲熱門的“製造業對衝基地”。

但根據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對貿易數據的分析,隨着近些年來印度擴大智能手機、太陽能電池板和藥品的生產,該國對於中國進口的依賴程度也進一步提升。根據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GTRI)的統計,印度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增速,達到整體進口增速的兩倍,目前幾乎佔到印度進口的三分之一。

其中增速越快的行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加速越快。

例如印度工業聯合會表示,印度接近三分之二的電子元器件進口都來自於中國,涵蓋電路板、電池等。GTRI也表示,過去5年裡,來自中國的此類進口翻了3倍。

同樣作爲仿製藥出口大國,印度也更加依賴中國的製藥原材料。統計顯示,過去5年裡,印度從中國進口的藥品原料和中間體增速超過50%。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各行各業:印度紡織業正在加大進口中國紗線和麪料的力度,印度汽車製造業也在加速中國零部件的進口;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印度光伏組件自2022年後對美出口激增,也帶動了對中國原材料的積極需求。

除了原材料外,處於工業化轉型初期的印度,也格外渴望獲得中國製造業轉型的寶貴經驗。面對印度政府採取的種種限制,印度工業界已經開始向莫迪政府施壓,要求放寬對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限制,來幫助印度工人使用中國機械生產手機、紡織品和鞋子。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Ashoka Mody對此評論稱:“中國可以幫助印度在全球技能階梯的最低層次上站穩腳跟。特別是現在這些階梯正在上升,印度需要現在就採取行動。令人瞠目結舌的諷刺在於,當印度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外國專家,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專家時,印度官員恰恰在這個時候提倡自力更生。”

自2020年以來,來自中國(和其他鄰國)的投資長期處於“逐案評審”的過程中,這一過程緩慢且繁瑣。但隨着“大勢所趨”,印度政府今年以來的態度,出現了明顯的軟化。

據匿名印度政府官員稱,自今年4月以來,至少有11個涉及中國的電子行業投資案獲批,另外還有快時尚、汽車行業公司的合資進展,最終瞄準的都是出口市場。

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V. Anantha Nageswaran在近期的經濟調查報告中指出,爲了促進印度製造業發展和融入全球供應鏈,印度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中國供應鏈。無論是完全依賴進口還是部分通過中國投資,這都是印度必須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