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萬人因腦中風失能 把握黃金復健期9成可恢復

臺灣神經學學會指出,全臺失能人口已達120萬人,其中逾6成是後天疾病造成,包括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癲癇等腦神經疾病都可能引發失能。(王家瑜攝)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職能治療師許庭嘉(左起)及李昀珊說明示範腦中風後復健動作。(王家瑜攝)

衛福部2021年統計,全臺失能人口已達120萬人,其中逾6成是後天疾病造成。醫師指出,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癲癇等腦神經疾病都可能引發失能,尤其以腦中風爲大宗,每年增加4萬多人失能;近年腦中風出現年輕化趨勢,正值中壯年卻面臨失能及後續照護問題,對家庭和社會都是沉重的負擔。

臺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林永煬指出,腦中風過去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三、四位,去年因新冠肺炎影響退居第五;常見的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癲癇、腦外傷等神經疾病也可能引發失能,更加突顯腦健康的重要性。

臺北榮民總醫院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說明,失能包括肢體/軀幹運動或協調、語言、吞嚥、視覺、聽力、心智及情緒管理等能力的障礙或喪失。據統計,全臺灣有120萬人失能,約4成失能人口是20到60歲的青中壯年族羣;失能人口中超過一半以上和腦神經疾病有關,其中以腦中風爲大宗,每年有4萬餘人因此失能。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職能治療師許庭嘉指出,患者常以爲復健只是訓練肢體力量,其實復健同時也刺激大腦神經迴路及練習大腦與肢體連結度;中風後壞死的腦神經細胞雖然是不可逆的,但周圍的神經細胞卻能在經過刺激或適當訓練後,產生新的突觸與其他神經連結,進而取代原先壞死的腦細胞功能,形成新的運作機能。

許庭嘉分享臺北榮總神經內科臨牀經驗,患者最快在中風發生48小時後、平均5天內開始牀邊復健,每次約25到30分鐘,每天約4到5次;以個案爲中心,例如長輩最關心的是下牀行走,而青壯年患者因爲職業關係,可能需要進行比較精密的小動作復健。

許庭嘉提醒,腦中風後6個月是復健黃金時期,只要透過積極主動的運動及完善的職能治療評估,在黃金復健期間內加以刺激、練習, 9成以上的病友皆可達到最佳的神經功能恢復狀態,輕度失能者更有望縮短至2個月。

適逢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世界神經學聯盟今年訂定主題爲「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Leave no one behind),並與世界神經復健聯盟合作,強調腦神經疾病造成的失能可經由復健減緩,大腦健康是全球人民享有的人權,社會給予失能者醫療照護、復健與輔助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