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議員形容臺灣是「靶心」美學界對北京是否武統看法不一

美議員形容臺灣是「靶心」,美學界對北京是否武統看法不一。(圖/Shutterstock)

中國對臺灣的施壓力度增強,美國軍事將領、政學界人士陸續有人對北京可能在未來幾年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提出警告,對臺灣可能成爲美中衝突熱點的擔憂正在不斷增加。美國之音報導,一位美國聯邦衆議員形容,臺灣是中國的「靶心」,華盛頓必須加強在臺海地區的威懾能力;不過,中國是否真的計劃近期內武力統一臺灣,美國專家們看法並不一致。

美國政府上星期通報國會一批金額達7億5千萬美元的對臺軍售,包括40臺帕拉丁自行榴彈炮系統及其他火炮彈藥支援系統,這也是拜登政府上任後首度批准的對臺軍售,美國國會正在進行30天的審議程序,不過通常美國對臺軍售都得到兩黨議員的強力支持,這批軍售預期也將順利獲得通過。

★麥考爾:臺灣是北京的靶心

美國之音報導,美國衆議院外委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 R-TX)日前受訪時表示,和許多人一樣,他對臺灣成爲美中之間的熱點感到擔憂,他同意美國提供臺灣必要的防衛武器,因爲中國對臺灣的軍事意圖非常明確。

「因爲他們的意圖非常清楚,而且他們也有耐心。」麥考爾表示,「我們知道的事實是,從軍事的角度來看,中國想要臺灣。我已同意外交委員會提供臺灣軍事武器以便他們能自我防衛。我也和負責我們太平洋司令部艦隊的上將交談過,確保我們在該地區有威懾能力,讓此事不會發生。」

麥考爾說,他與臺灣總統蔡英文見過多次,包括在紐約的一次晚餐聚會,很清楚的是,「臺灣時刻擔憂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威脅」。

麥考爾也對中國在香港的強硬手段感到憂心。他說,臺灣纔是北京真正的目標。

「我也對他們一槍不發就以國安法接管香港的咄咄逼人的軍事作爲感到擔憂」,麥考爾指出,「接下來,當然臺灣真的是處在靶心。我們知道習主席很有可能想要試圖奪取臺灣,我們必須在南中國海爲臺灣及其近鄰提供威懾,以防範這種咄咄逼人的軍事行動。」

★習近平對臺灣失去耐心?

美國學界的普遍看法都認爲,北京對臺灣的政治目標是要實現統一,但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是和平統一或通過武力?北京近來加大對臺施壓是否預告着習近平已對臺灣失去耐心?何時會是北京動手的時機?對這些問題學者專家看法並不一致。

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在上一期(7/8月)的《外交事務》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爲《臺灣誘惑》(Taiwan Temptation)的文章警告說,「儘管中國武力攻臺的情況或許不會立即發生,但30年來第一次,是時候人們嚴肅看待中國或許很快將以武力終結近百年內戰的可能性。」

梅惠琳指出,有令人不安的信號顯示北京正在重新考慮以武力統一取代和平做法,包括習近平已宣示他對解決臺灣議題的野心、對主權問題越來越咄咄逼人、下令中國軍方增加在臺灣周邊的活動等。此外,她寫道,他還挑動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並允許武統臺灣的討論悄悄滲進中國共產黨的主流。

「北京這種想法的明顯改變,是由於數十年來軍隊旨在以武力迫使臺灣受其控制的現代化努力使它變得可能,而習近平加快了這個改革。」因此梅惠琳認爲,即便在美國武裝臺灣但沒表明是否會在臺灣遭到攻擊時軍事幹預的情況下,中國軍方仍然打算贏得最後勝利。「以往中國領導人視軍事行動攻佔臺灣是一個幻想,現在他們認爲它是一個真實的可能。」

★爲取得臺灣不惜代價?

梅惠琳說,一些西方學者質疑習近平會讓武統臺灣危及他實現「中國夢」議程,因爲他必須爲這個目標維持經濟增長並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不過她認爲這種武統臺灣「經濟代價過高」、「中國將受到國際孤立」,以及「佔領臺灣將使北京未來數十年無法脫身」等等的論據,大多是建立在美國自己的預測和一廂情願的想法而不是事實。

梅惠琳在文章中說,近來從中國發出的許多評論中,很少有文章提到戰爭的代價或國際社會可能的反應,「正如一位退役高級軍官最近對我說的,中國的主要關切不是代價,而是主權。」

對於最終中國是否對臺灣使用武力的問題,梅惠琳認爲,中國領導人對他們致勝機率的感知,要比他們實際上贏得戰爭的機會來的更重要,正因爲如此,中國分析人士和官員對於解放軍已做好攻打臺灣的充分準備越來越有信心,這對美國「是一個壞消息」。她認爲,儘管中國決策者承認美國總體的軍事優越性,但他們或許認爲由於中國距離臺灣更近,而且更在乎臺灣,因此地區軍力平衡對北京有利。

梅惠琳這篇文章引起美國學界許多討論,多位學者對她的看法不表同意,最新一期(9/10月)的《外交事務》在一篇《緊急狀態的海峽》(Strait of Emergency)文章中刊登了這些不同觀點。

★警告武統反引致恐慌?

昆西研究所東亞項目研究員奧德爾(Rachael Odell)及麻省理工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何理凱(Eric Heginbotham)認爲,和近來許多類似文章一樣,梅惠琳對中國在臺海咄咄逼人作爲日益增加的風險提出警告,這類的文章層出不窮,已經在華盛頓製造了某種中國會武力攻臺的恐慌,這種恐慌「對美國和臺灣雙方的利益都具有傷害性」。

兩位學者說,對中國即將發動侵略戰爭的焦慮是驅動力之一,促使華盛頓近年來開始解除對美臺官方互動的限制,從而「弱化」美國長期以來的「一箇中國」政策。

不過他們認爲,北京其實「在乎它的國際聲譽,儘管它可能永遠不會放棄以武力實現統一,但在沒有清楚的藉口與最後終局符合其政治目的情況下,它並不急於攻打臺灣」,而且事實上,梅惠琳所提到的戰爭風險都是可以管控的,華盛頓與臺北不應對北京日益增強的能力做出過度反應,而是應該通過更平衡的軍事及政治作爲營造更多和平與穩定。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實力項目主任林碧瑩(Bonnie)與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也不贊同梅惠琳關於中國已放棄數十年來追求的「和平統一」、轉向軍事佔領臺灣的看法。

★武統是最後選項?

他們說,這種「地震式的政策改變」並沒有在北京發生。雖然爲可能的臺灣戰爭做準備一直都是驅動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因素,但「使用武力達成統一仍然是最後的選項」,相反的,北京現在專注的是一步步削弱臺灣人民的意志,讓他們得到只有和中國統一,臺灣纔有未來的結論。

此外,兩位專家也指出,中國領導人一直都採取這種做法是因爲他們並不認爲臺灣註定會走向獨立,也不認爲統一的機會之窗已經關上,「歷任中國領導人在沒有實現統一的情況下推進他們的政治議程並烙印下他們的遺產,習近平也能如此,或許這也解釋了爲什麼他沒有對統一定下明確的間表。」

他們說,習近平也知道,雖然臺灣認同感正在持續強化,不過大部分臺灣人仍然支持現狀,只有很小比例的臺灣人倡議立即獨立。

對於梅惠琳提到中國領導人對解放軍攻打臺灣已做好準備越來越有信心,林碧瑩與薩克斯說,的確,中國比五年或10年前擁有更先進的軍事能力,不過中國也故意誇大它的能力和自信,「這是他們對臺灣和美國進行心理戰的一部分,分析人士不應該把中國這種自稱有能力輕易打贏臺灣的表面宣示信以爲真。」

他們還提到,中國不一定能像梅惠琳所暗示的,使用全部的軍事及安全資源來攻擊臺灣,因爲在現實上,中國領導人很可能擔憂解放軍沒有能力奪取並佔領臺灣,同時還能維持對香港、西藏、新疆及其他中國大陸地區的嚴密控制,更不要說,它還得捍衛它與周邊鄰國爭議領土的主權主張,因此攻打臺灣或許是北京自1950年代韓戰以來所作的「最具風險的決定」。

★落入北京的敘事?

史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也認爲,梅惠琳誇大了臺灣議題對習近平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因爲「北京想要做的是不戰而勝。」

祁凱立說,中國決策者很明白,「如同過去70年來一樣,臺灣的安全取決於美國對防衛臺灣的明確承諾,而不是臺灣人民或他們領導人的意志」,雖然大多數臺灣人在美國的支持下都會抵抗中國的侵略,不過大部分的人對臺灣是否有獨自對抗北京的能力都是宿命論者,他們可能在被拋棄的情況下會決定不戰而接受統一,因此「美國的趨勢,而不是臺灣的趨勢,最終將決定臺灣的未來。」

儘管祁凱立同意,梅惠琳試圖對臺灣所面臨的迫切威脅發出警告,不過在「棄臺論」者如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格拉瑟(Charles Glaser)、卡託研究所學者卡彭特(Ted Carpenter)及芝加哥大學的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人已經認爲美國防衛臺灣代價過高之際,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梅惠琳這個警告反而強化了北京所偏好的敘事,那就是中國很快就能發動一個成功的攻擊行動,而防衛臺灣對美國只會越來越困難、代價越來越高。

「她對北京將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任何後果征服臺灣的假設,與那些呼籲儘快加強美國在西太平洋軍事能力的人,以及那些想要拋棄臺灣以避免戰爭的人看法一致。」

祁凱立認爲,美國不應該毫不保留地接受中國關於它在世界上崛起、必須報復「百年屈辱」以及收復臺灣是其「神聖使命」一部分的敘事,「現實上中國已經在沒有對臺灣行使政治控制的情況下存活和繁榮了70年,「沒有理由北京今天必須尋求征服臺灣。」

他說,梅惠琳或許出於良善動機,但她的論點最終反而助長了那些想要不經一戰而把臺灣拱手讓給中國的人。

對於這些批評,梅惠琳在文章最後也提出她的迴應,對上述五位學者的觀點一一做出反駁與解釋。

梅惠琳說,雖然這些批評者認爲中國不大可能侵犯臺灣,但他們仍然建議臺灣改善防衛能力、美國強化在地區的軍事態勢,這些都顯示他們對北京會自我剋制並沒有信心。她原先希望能說服質疑者,中國現在正在認真考慮武力統一臺灣的選項,不過至少這個辯論得出一個共識,那就是:「臺北和華盛頓都必須做出更多努力來強化臺海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