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論(117) 依道不依人

□趙宗符

13·41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爲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爲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解:公孫丑說:“道真是高大,美好,幾乎像登天一樣難,似乎不能達到。爲什麼不能使道成爲能夠踮踮腳就達到而讓人滿懷希望地每天去孜孜追求呢?”孟子回答說:“高明的工匠不因拙劣的施工人員而改變或廢棄規矩,羿也不因拙劣的射手而改變他拉弓射箭的標準。君子教育人如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發射,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君子站在正確的道路中間,有能力的人就跟隨上來了。”

孟子強調了道的標準的重要性,決不能因人的能力、素質低就降低了道的標準。

13·42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解:孟子說:“天下清明,道因自身得位就自然得到施行;天下不清明,自身不惜爲道而死。從未聽說過犧牲道而遷就人的。”

孟子同樣強調了對道的尊崇和堅守,不因外部條件的變化,就改變對道的態度,決不用道去遷就人,不遷就人的素質、能力,更不會遷就人的權勢、地位。此節是對上一節內容的進一步強化和深化,可以看出孟子對道的重視。

13·43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解:公都子問:“滕更在您門下時,似乎應該屬於以禮相待之列。而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爲什麼呢?”孟子回答說:“倚仗着自己的顯貴地位來發問,倚仗着自己賢能來發問,倚仗着自己年紀大來發問,倚仗着自己功勞大來發問,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五不答中滕更佔了二條。”

繼續強調對道的尊崇。孟子自信作爲老師,他所教的就是道,不尊師就是不尊道。在道面前,學生的地位、才能、年齡、功勞、交情都要放在一邊,否則就是對道的不尊重。這進一步體現了孟子依道不依人的堅守。道在那兒,不會因人的任何條件而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害。

13·44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解:孟子說:“對於不可停止的事情停止了,就沒有什麼事不能停止了;對於應厚待的事物卻薄待了,就沒有什麼事物不會薄待了。前進太猛烈,後退也會快。”

孟子認爲世上有些事物需要精進、厚待,要有所堅守,不能放棄,否則一旦放棄就可能一瀉千里,沒有什麼底線可言了。在儒家系統中,像修身、爲善等都是不可停止的,像父母親人等都是應該厚待的。這樣的事情都應持之以恆、久久用力,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13·45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解: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卻不用仁愛之心對待它;對於一般人,以仁愛之心對待卻不會用親愛之心對待。以親愛之心對待自己的親人進而以仁愛之心對待一般人,以仁愛之心對待一般人進而廣泛地愛惜萬物。”

孟子重點講了儒家愛有差等的思想,緊扣着人情講愛,由近及遠,由人及物。

13·46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爲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爲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解:孟子說:“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把當前要做的事作爲最緊急的;仁者沒有不愛的,但務必把親人和賢者放在最急先的位置。以堯、舜那樣的智慧而不完全知道一切事物,因爲他們急於首要的事情;以堯、舜那樣的仁德而不遍愛所有的人,因爲他們先急於愛護親人和賢者。做不到三年之喪,卻對於緦麻、小功之禮很講究;吃飯狼吞虎嚥沒有禮貌,卻對用牙齒咬乾肉很講究,這就叫不識大體。”

孟子論述了抓當務之急、識大體的重要性,這與愛有差等是一個思路。今日講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異曲同工。生活中有人對自己的親人沒有耐心,動輒發脾氣,在陌生人面前卻表現得很有禮貌,這可以說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不知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