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趙隆:瓦格納「軍事叛亂」影響幾何?
當地時間6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表電視講話。(澎湃新聞)
在俄羅斯總統普丁當地時間24日發表講話,將瓦格納集團最近兩天的行動定性爲「軍事叛亂」後,相關事態仍在快速演進。在反恐行動框架下,俄武裝力量正展開相關作戰行動。有關這場「叛亂」的原因、影響和走勢,也正受到國際輿論的持續高度關注。
瓦格納「軍事叛亂」造成哪些影響?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趙隆今天(25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需要看到,瓦格納集團與俄軍方積怨已久,不接受「強行收編」或許是引發總決裂的導火索。
評論稱,從法律上講,瓦格納集團作爲「私人安保公司」的主要職能,是在戰區爲俄政府人員和相關組織提供安保服務。近年來,無論在敘利亞還是非洲,瓦格納集團扮演的角色都非常突出,甚至超出傳統「安保」範疇。在烏克蘭戰場,瓦格納集團享有相對靈活的組織、調動和決策空間,在頓巴斯地區取得顯著戰果。但在圍繞巴赫穆特的鏖戰中,瓦格納領導人普里格津多次指責俄國防部人爲製造「彈藥緊缺」。普里格津有關俄特別軍事行動沒能達到讓烏克蘭「去軍事化」的目標等尖銳指責以及前線攻防的膠着狀態,進一步加劇雙方矛盾的不可調和性。
俄國防部6月10日宣佈,爲提高「志願部隊」在特別軍事行動區域的效能,要求所有「志願部隊」在7月1日前與國防部簽署合同,該決定被一些輿論渲染爲「強行收編」瓦格納。普里格津可能正是因此纔不惜將內部矛盾公開化,甚至鋌而走險選擇軍事對抗的手段。
評論稱,不可否認,這次「叛亂」和衝突可能對烏東戰局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俄國內圍繞「叛亂」、「圍剿」的混亂輿情衝擊,可能影響俄軍前線作戰士氣。在普丁對瓦格納行動「定性」之前,瓦格納集團稱其進駐頓河畔羅斯托夫、沃羅涅日等地幾乎沒有受到俄軍阻礙。但未來一段時間,俄國防部需在優先「攘外」還是「安內」的兩難中作出選擇。
評論稱,如何合理調配本就承受壓力的軍事資源,在維持前線防守強度的同時,爲內部「平亂」提供充分支持,將是對俄軍指揮層的考驗。如果不能迅速「平亂」並恢復社會秩序,則可能影響俄民衆對軍隊指揮和戰鬥能力的信任,進一步阻礙其前線作戰部署。
評論稱,另一方面,烏克蘭方面不會輕易放棄時機。根據普里格津的表態,瓦格納武裝人員在控制頓河畔羅斯托夫市機場等軍事設施的同時,並未影響俄軍執行戰鬥任務的飛機起降。然而,由於此次事件對俄國內和外界造成的震撼性衝擊,烏軍可能充分利用「叛亂」對俄軍決策、指揮和行動能力造成的影響,積極推進全線「大反攻」,集中優勢兵力突破俄防線,爭取使俄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
此外,俄國防部也提出,烏克蘭方面正在集結部隊,試圖利用該機會發動反攻。同時,有關俄陷入「內亂」的輿論攻勢也將隨之加強,以此打擊俄士氣和社會凝聚力。俄遭遇瓦格納「叛亂」,還可能改變北約對烏克蘭「大反攻」的成效預期,增強其持續援烏並最終取勝的信心,使北約在定於7月舉行的維爾紐斯峰會上給予烏克蘭更爲直接的安全保障。
評論稱,在充斥各類真假消息的碎片化信息時代,「叛亂」的走勢仍有待觀察,但如何防止「叛亂」演變爲「戰亂」是俄羅斯的當務之急。普丁在電視講話中將瓦格納的行動比作「對前線士兵的背叛」和「對國家和人民的背刺」,一改此前以安撫爲主的平衡策略。這也表明,起源於瓦格納與俄國防部之間的內部矛盾,隨着軍事因素的介入而升級發酵,的確可能給俄政治格局以及對烏特別軍事行動走向帶來較大影響,在一些人看來甚至可能成爲決定烏克蘭危機終局的一個「灰犀牛事件」。
評論稱,從目前消息看,包括首都莫斯科在內的重點地區相對平靜,尚無觸發更大規模危機的跡象。俄聯邦政府和軍方已經採取果斷措施避免「平亂」進程拖沓,在整肅「叛亂」的同時迴應各方關切,強化社會凝聚力和認同感。這顯然也是抑制危機負面效應的關鍵。
評論稱,瓦格納「軍事叛亂」也印證了一些人之前的看法。這類「私人安保公司」雖然具備較高的戰場感知和適應能力,但以退役軍人、囚犯等特殊羣體爲主體的結構,決定了對其重用依舊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缺乏適當的法律約束和強制監管,放任此類組織「做大做強」,特別是忽視其與傳統軍隊組織形態的協調與配合,缺乏統一的功能規範和使命塑造,其行爲很可能引發難以控制的內鬥,這也將是「叛亂」爲各方帶來的啓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