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中醫診療賽道“真香”?上市藥企競相佈局 行業存在較大整合空間|行業觀察

財聯社1月18日訊(記者 張良德 王俊仙)隨着固生堂(02273.HK)上市和問止中醫提交港股IPO申請材料,上市公司和資本對於中醫診療賽道的關注度日漸提高。繼多家中藥上市公司向中醫館行業延伸之後,粵萬年青(301111.SZ)於近日推出了行業內首家醫療綜合體。在中藥企業“熱情”參與下,中醫館行業是否將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除粵萬年青外,中醫診所行業龍頭固生堂也開始在潮汕地區進行選址,健民集團(600976.SH)、九芝堂(000989.SZ)、ST目藥(600671.SH)等多家中藥企業也開始在企業所在地開設中醫館。與粵萬年青的醫療綜合體項目模式不同,他們的模式基本都是“藥店+醫館”。

對於中醫館行業的發展,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醫醫療服務賽道內玩家衆多,行業呈現小散亂格局,未來有很大的整合發展空間。中成藥企業在本地的知名度使其品牌宣傳具有優勢,但藥企的經營管理方式與中醫館仍有較大差異,兩者的理念、制度應有所分離才能做好。

又一家藥企“重金”入場

近日,財聯社記者走訪了粵萬年青新開的國際醫療港項目。不同於其它藥企的單體中醫館,該項目坐落於廣東汕頭市龍湖區華銀國際大廈裙樓的一至六層,是一家以中醫館和國藥堂爲核心的綜合性醫療服務機構。

該醫療港項目有多種業態醫療健康機構入駐,包括:國醫大藥房、中式茶飲、國醫館、健康體檢中心、優眠綜合門診、整形美容、健康綜合門診、母嬰護理中心。

粵萬年青公司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這個項目旨在打造粵東地區首家一站式全程的醫療綜合體,以滿足重大手術外的家庭醫療和健康需求。至此,公司在醫療行業實現了從上游藥材飲片到下游市場終端的完整佈局。

據悉,除整形美容及中式茶飲外,綜合體內其它醫療機構多由粵萬年青獨資或控股。其中,國醫館及國醫大藥房在該醫療港項目中佔有核心地位,均爲粵萬年青全資控股。國醫館是一家中醫爲主的綜合性醫療機構,國醫大藥房則涵蓋了藥品、化妝品、保健食品等多種品類。

粵萬年青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國醫館已與40餘位專家建立合作關係,其中包括潮醫智庫專家林麗珠、李蘭錚等知名教授,部分醫生自帶流量,這將有助於國醫館早日實現盈利。“未來國醫館等項目有望在盈利後進行推廣,後期或先在粵東進行深耕。”

粵萬年青方面未透露這個國際醫療港項目的具體投資金額,但該項目整體規模較大,在過去兩年間,粵萬年青圍繞該項目相繼設立了2家子公司,註冊資本合計6000萬元,同時兩家子公司下各有3家孫公司。這意味着,該項目的經營壓力較大,需努力在短期內實現收支平衡。

中藥企業爲何頻頻“落子”?

近兩年,資本集中佈局中醫館行業的趨勢越發明顯,尤其是中醫館公司的成功上市,使得資本對於中醫館行業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或也進一步催化了中藥企業佈局中醫館。

固生堂正是藉助資本力量在中醫線下診療上“跑馬圈地”的典型代表。公開資料顯示,固生堂的門診網點已經從一線城市擴展到了長沙、徐州、鄭州等二、三線城市,同時其門診網點也逐漸進入江蘇常熟、崑山等高收入縣級市。截至目前,公司旗下的分院數量從上市時的41家增至77家,遍佈國內及新加坡的20個城市。

除固生堂外,上週問止中醫也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或成爲第二家中醫館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問止中醫目前共有8家診所,中醫醫療服務收益從2022年的5040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1.67億元,業務增速明顯。

上市公司方面,健民集團近兩年在武漢三鎮新開設有多家葉開泰國醫堂,九芝堂在長沙地區也開設有多家國醫館,ST目藥在杭州地區設有三慎泰中醫館,而廣譽遠(600771.SH)近兩年也在多地開設了“藥店+醫館”的綜合門店,京東健康(06618.HK)去年10月也在北京亦莊開設了“之業堂”京東健康國醫館北京首店。

而紅日藥業(300026.SZ)旗下的上醫明家在該領域發展較快。公司官網顯示,目前全國連鎖直營門店20餘家,加盟中醫館100餘家,已形成“線上中醫互聯網醫院+線下連鎖中醫館”協同發展的資源體。

醫館界創始人王中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在中藥配方顆粒較早開始集採的大背景下,紅日藥業以及中國中藥(0570.HK)旗下的天江藥業、廣東一方這些配方顆粒企業都在做自己的中醫館,一方面是在做線下品牌的實體;另一方面也是在探索有沒有可能建立自營渠道。

國內老字號中成藥龍頭同仁堂(600085.SH)也較早進入中醫館行業,公司在互動易表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控股子公司同仁堂商業擁有門店1116家,其中682家設立了中醫醫療診所。同仁堂公司董事長邸淑兵曾表示,公司未來將繼續加強對自營商業門店的網絡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實體店可以藉助中藥企業的品牌優勢,實現藥企和醫館合則兩利的共贏局面,但藥企的經營管理方式與中醫館仍有較大差異。王中華表示,在中醫館行業能夠做出品牌和體量的藥企,都是將中醫館的經營理念、制度與藥企分離,用藥企賣藥的思路去做中醫館的企業,大多數都沒有做好。

行業小散亂存在較大整合空間

隨着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健康意識提高以及家庭財富增加,中國內地的醫療服務需求及醫療支出持續增長,中醫診療連鎖行業的賽道“長坡厚雪”已經成爲很多資本共識。

數據顯示,2023年後中醫館開店數量出現明顯增長。中康科技中藥產業大數據中心首席專家賈海彬表示,中醫館近兩年發展迅猛,2023年一年時間新增1.2萬家,每天將近有30家中醫館落地,行業更是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業界普遍預計2024年新增中醫館的數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對於中醫館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因,王中華對財聯社記者介紹,三年疫情期間,中醫館行業經歷了緩慢發展之後,近兩年發展速度較之前明顯提升,其中有資本看好中醫行業進入這個市場的,也有西醫綜合門診轉爲中醫診所的,還有美業向中醫診所的轉型。在資本支持下,部分中醫館獲得快速發展。

據第一上海研報,從中醫機構的競爭格局看,目前中醫醫療服務賽道內玩家衆多,規模不等,分佈極其分散。行業龍頭固生堂目前在全國市佔率只有0.6%,在全國民營中醫市場的市佔率只有1.9%,行業呈現小散亂格局,行業未來有很大的整合發展空間。

而問止中醫招股材料顯示,2023年,中國內地的中醫醫療服務市場(按中醫醫療機構收入計算)達人民幣9606億元,預計2028年將達到1713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12.3%。

不過應當注意的是,中醫館行業也需要耐心資本。

王中華告訴財聯社記者,資本進入醫館行業也存在一定投資風險,一家500-800平方米的中型醫館實現收支平衡的平均時間爲1.5年至2年,收回前期投資則可能需要四五年。對於類似固生堂走流量醫生模式的醫館,可能會獲得流量,但是流量和盈利能力的貼合度,也與其與醫生的合作方式及公司商業模式及管理水平有較大關係。

(財聯社記者 張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