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寫哭了”的畢業致謝裡有什麼

畢業季臨近,不少大學生的論文致謝內容進入公衆視線,成了“催淚彈”。比如,湖北大學文學院一位畢業生寫下一篇“詩經體致謝”,經其導師分享後,在社交媒體迅速走紅;有人引用“哀哀父母,生我劬 勞”等詩句,感謝父母始終做自己最堅實的後盾;也有受益於國家專項計劃的大學生,在致謝中感謝黨和國家,讓自己有機會“從山區小縣走出去”……

其實,無論感謝的對象和順序如何,這些論文致謝都表現出不畏苦難、拼搏進取、知恩感恩的精神內核。例如,致謝親人,感謝“他們傾盡最好的一切供我求學”;致謝師長,“如同一束光,照亮前方的道路”;致謝朋友,因爲有他們,“每一個難關都不再孤單”;致謝自己 ,願“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裡,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與每一顆美好的心靈趣味相投、攜手前行。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學子也都通過真誠的表述,詮釋自己希望實現自我價值、報效國家和家鄉的強烈願望。換言之,這類故事版本不同,但都印證了一個道理:在家國力量的支撐下,不懈努力的個體可以飛得更高。

可以說,論文致謝已經成爲更多學子表露心跡、尋求共鳴的方式。之所以動人,正因爲它是真性情的自然袒露,能夠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本質上,“論文致謝”這一文體的流行,與時代價值觀相呼應。在這個越來越重視公平正義、越來越注重人的多元發展的時代,每一個不甘落後、不懼風雨的趕路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陽光的照拂和同行者的鼓勵。

有網友感慨,寫論文致謝“差點把自己寫哭了,終不似少年遊”。何以如此?顯然,這樣的心聲,是由無數個挑燈夜戰、星夜沉思、哭過也笑過的時光所凝聚而成的,它代表了青年階段最繁花滿目也最激情感性的人生印記。更重要的是,在描述奮鬥過程、表現情感內涵的時候,“自我憐惜”已被“惺惺相惜”所替代,情感表達不知不覺中實現了昇華,這是衆多年輕人一邊“淚奔”一邊立下誓言的根本動力。在時空的作用下,“少年遊”所代表的少不更事、天真爛漫,早已化爲負重闖關、漸入佳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許,在“論文致謝體”中,孤獨、浮躁的聲音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藉 由 共同處境、共同立場、共同目標所激起的重音和篇章,這也是成長所帶來的轉折點。

某種意義上,“論文致謝體”的流行,並不只是一次文體的創新,而是一次“集體有意識”的、不拘形式的“大合唱”。在時間和人心的深處,這類表達共同構築起一座堅實的情感大廈,激勵着更多“後生”接續跋涉,越過人生的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