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丨東莞密集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創新從“任務型”向“生態型”轉變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程浩 東莞報道
今年8月,新能德科技研發團隊順利完成新能源電池快充技術攻關、專利註冊和合作商技術推廣。作爲東莞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的六大關鍵技術研究課題之一,技術創新爲企業帶來了超千萬元的收益。
“創新聯合體”是近年來科技產業界的高頻熱詞。以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正成爲企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作爲科創制造大市,東莞早在2022年開始探索實踐創新聯合體,啓動建設“東莞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和“東莞市輕有源創新聯合體”,成爲在全省範圍內率先開展創新聯合體建設的城市之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觀察到,當前,東莞創新聯合體實踐探索正從新型儲能、電子信息領域逐步擴展到未來生物食品、新一代人工智能、工業母機、硼藥(BNCT)和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從以個體爲主的“點”創新向以集成、聯合爲主的“全鏈條”創新轉變。
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院長皮亦鳴表示,東莞創新聯合體通過企業與科研機構抱團取暖,在研發端實現資源共享,將原來拼盤式、補丁式的圍繞產業鏈佈局創新鏈的延鏈、補鏈、強鏈手段調整爲對產業鏈基礎創新能力的全面整合再造,再通過在成果端實現利益共享,完成產業鏈上下游抱團發展,逐步形成“頭部企業+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的產業生態。
從“單兵突進”到“聯合創新”
當前,新型儲能產業正成爲全球能源行業的新賽道。數據統計,東莞以鋰電產業鏈爲主營的企業有300多家,涉及鋰電行業的相關企業有1500多家。在消費類鋰電池產業領域,東莞處於全國前列的位置。新能源集團是全球五大鋰離子電池供應商之一,聚合物電池出貨量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第一,旗下的新能源系企業在莞營業收入佔到了東莞新能源行業規上企業營業總收入的4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鏈主”企業和行業龍頭。
東莞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瞄準的是小動力儲能領域的市場需求。由新能德(NVT)聯合新能源(ATL)共同牽頭,聯合儲能行業上下游核心頭部供應鏈企業羣及電子科技大學等優勢高校,梳理並解決行業面臨的共性技術及難題。
皮亦鳴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在創新聯合體中,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角。在增量經濟向存量經濟轉變的當下,鞏固技術優勢已是保持產業競爭力的最優解,而從以個體爲主的“點”創新向以集成、聯合爲主的“鏈”創新轉變,正是應對產業科技發展趨勢的必然途徑。
從梳理需求榜單、拆解任務項到合成技術,攻堅每個“卡脖子”難題,猶如拆解一臺工藝精妙的巨型機械設備。創新聯合體的牽頭單位,不僅要對創新主體的技術能力瞭如指掌,更需懂得拆分技術需求。
皮亦鳴介紹,創新聯合體需一項項拆分研究領域,分別尋覓“揭榜者”。而聯合體中的領軍企業在成員選擇和模式建設上發揮主導作用,能夠更好地整合協同各創新主體,共同攻關重大科技項目。
以“揭榜掛帥”機制爲牽引,東莞提出,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要圍繞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難題,形成首批6個關鍵技術研究課題。基於此前摸底調研,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已有大致方向:鋰電池在安全、快充、電源智能管理以及能量密度等共性技術問題都是企業技術需求集中的痛點。
“東莞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上下游企業聯動一起從全生產鏈條出發,圍繞電芯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電芯電壓體系、電子及結構設計等方面進行研究開發,再通過在成果端實現利益共享,完成抱團發展。
作爲東莞市首個創新聯合體,東莞市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開局良好,聯合體“朋友圈”不斷擴大,在覈心技術攻關、產業鏈合作、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聯合體各研發項目進展順利。在技術攻關方面,已突破了電池快充保護技術、電池EIS在線監測技術、鋰離子電池高精度充電監控技術和SOC估算技術、壓差追蹤(CVT)算法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在研發投入方面,已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過8000萬元,達到項目計劃總投入的44%;在成果應用方面,已累計申請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18件,其中2024年新增申請12件,累計完成新增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
與此同時,經多輪對接交流,近期贛鋒鋰電(東莞)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匯創新能源有限公司、廣東愛普拉新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鯤鵬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儲能行業重點企業初步計劃加入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未來有望將在研發端逐步深化合作。
根據此前規劃,未來三年內計劃投入不少於1.5億元的研發經費,形成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和創新平臺,力爭在2025年,創新聯合體各成員企業在莞總產值達到400億以上,帶動東莞新能源產業產值超過一千億元,實現產業倍增發展。
第三方機構充當“創新黏合劑”
創新聯合體的需求由來已久,但現在還面臨一種尷尬現象:資源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本應最有動力邁向聯合,但恰恰是它們最怕邁出這一步——顧慮合作中的話語權歸屬,害怕“技財兩失”。
皮亦鳴介紹,在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中,電子科技大學及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作爲第三方機構充當創新黏合劑,發揮聚沙成塔的創新效能,服務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而零散的創新成果交由公平公正的第三方集成、運營,中小企業也不必擔心技術旁落。目前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採用虛擬化聯合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集中資源,快速、高效地面對市場的需求和變化。
“在知識產權的歸屬和利益分配這個敏感且複雜的問題上,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各方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磋商。”皮亦鳴介紹,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通過協議形式,制定明確的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政策,確保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同時,聯合體加強知識產權的共享、保護和管理,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本地化需求清單也是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緊密聯繫和協作的有效舉措之一。
東莞新能德科技研發人員張錦介紹,東莞擁有完善的產業配套,新能德科技重要配套產品已實現80%本地化供應。依託創新聯合體建設,在共研的基礎上可以實現成果共用,化技術優勢爲產業優勢。新能德科技在創新聯合體框架內形成重要配套產品本地化需求清單,吸引更多上下游企業參與到產業鏈網絡的構建,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繫和協作,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在皮亦鳴看來,當前東莞已啓動建設的創新聯合體皆因受重大科技項目牽引,瞄準同一產業鏈條上的共性技術攻關任務而“聚”,屬於“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待承擔的重大科技項目通過驗收後即完成攻關任務。如何推動創新聯合體建設從“任務型”向“生態型”轉變,建立長效的創新生態,將成爲創新聯合體下階段探索的重點。
得益於東莞雄厚的產業基礎,一批行業領軍企業脫穎而出,它們能敏銳地發現市場需求的變化,從而形成創新需求。例如,東莞市未來生物食品產業創新聯合體就因此應運而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徐記食品瞭解到,當前消費者對食品越來越注重性價比和品質提升,原來的市場需求已開始變化提升,已從“吃得飽”“吃得好”的需求上升到了“吃得又好又健康”,精準營養和食品設計重組正催生着食品新業態。
東莞市未來生物食品產業創新聯合體擬由徐記食品牽頭益海嘉裡、廣益科技、精藝油脂、百味佳味業、仙津保健飲料等上下游相關企業,依託華南理工大學、江南大學、東莞理工學院、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技術力量在莞建設,主要聚焦突破核心菌種與酶製劑、關鍵配料生物智造等“卡脖子”問題,在傳統食品飲料產業創新推廣應用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來科技,推動向健康功能化、數智化、綠色化與高值化的轉型升級。
如今,東莞共有新型儲能和輕有源兩個重點產業鏈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未來生物食品產業已明確建設方向並初步完成建設方案制訂。眼下,東莞還在開展新一輪的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技術攻關征集工作,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織相關單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新一代人工智能、工業母機、硼藥(BNCT)和第三代半導體等4個領域未來有望推動建設企業創新聯合體,持續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實現從拼盤式、補丁式延鏈補鏈向全面整合再造跨越,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制定清晰、可行的戰略規劃,加強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優化產業鏈佈局和資源配置。”皮亦鳴說。